積極打造多元、低碳、舒適綠色交通模式 |
2015-2-15 9:11:59 閱讀次數:1012 |
在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中,交通無疑是城市的大動脈,綜合交通網絡是城市生命力的基礎保障。究竟上海的城市交通應駛向何方?在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中,記者獲得了明確的答案:“公交優先”、“多層次網絡”、“新能源車”、“慢行交通”、“低碳出行”等充滿綠色環保氣息的關鍵詞頻頻出現,將構成上海城市交通未來發展的主基調。積極打造多元、舒適的綠色交通模式成為上海城市交通發展的方向。 堅持公交優先綠色發展戰略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公交優先道建設,力爭形成500公里規模,內環線內公共交通站點300米半徑全覆蓋,內外環間、新城、新市鎮實現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半徑全覆蓋,所有行政村公交通達率達到100%。采取現代有軌電車、快速公交等多種方式,形成基于路權優先的公共汽(電)車骨干線網。 公交優先戰略的實質是通過發展公共交通,減少小汽車的使用,在保障道路暢通的同時,還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2014年10月,兩條有軌電車示范線在松江開工。在現代城市交通發展體系中,有軌電車作為中運量交通工具的代表,它的作用不可小覷。外觀奪目、運量大、節能和噪聲低,這些都是有軌電車的優點,尤其是路權的優勢尤為明顯。根據測算,有軌電車的平均時速可達30公里~40公里,接近地鐵,遠超時速為20公里~25公里的普通地面公交。這并非單純因為有軌電車的車輛技術先進、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有軌電車的路權能得到有效保障,畢竟有軌電車專用道設在馬路中間。 而對于普通公交車,根據上海城市的特色,市中心路網密度非常大,每隔兩三百米,車輛可能就要轉彎,在馬路中間運營面臨較大挑戰。因此,中心城區要推廣新型公交專用道的話,需要同步開展線網調整,優先滿足骨干公交線路的使用。 “公交優先”不是封閉的概念,它與路權保障、線網走向、站點設置等都分不開。公交站點設在哪里,牽涉到道路交通的組織、地面客流的組織,還有與軌道交通站點的關系,這些都需要統籌考慮。據悉,近年來,上海已對大量路面公交站點作了優化。 此外,公交車的信息化也是一個發展方向。近期出現在上海街頭的公交電子信息站牌,能顯示下一班車的到站時間。未來,還將納入城市突發事件預警等信息。 建設軌道交通降低機動車使用率 在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中,從運載能力、運輸效率、節能環保等方面來看,軌道交通無疑是交通運輸中的最佳載體,發展清潔環保的地鐵軌道交通勢所必然。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全網14線337座車站共計運送乘客超過千萬人次,再度刷新單日最高客流紀錄。地鐵作為上海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市民出行特別是在高峰時段出行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有效降低了汽車的使用率,減少了汽車尾氣排放,對上海市空氣質量的改善可謂“功不可沒”。 截至2013年底,隨著12號線、16號線的開通,上海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567公里,單就地鐵規模而言已是世界第一。目前,上海中心城(外環線以內)42%的家庭和53%的就業崗位可在10分鐘內步行至最近的軌道交通站點。根據規劃,至2020年,上海市將形成18條線路、500余座車站的軌交網絡。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中明確提出,要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形成800公里以上的軌道交通運營網絡。但軌道交通不僅包括地鐵,也包括市郊鐵路和常規的區域鐵路。2012年開通的金山鐵路,全程54.6公里,是中國第一條城市市郊快速鐵路。金山鐵路去年日均客流1.7萬人次,2014年上半年已升至1.9萬人次,不僅方便金山居民到市區上班,也帶動了周末赴金山旅游的熱潮。 根據2040年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新城、新市鎮是未來的發展重點,以軌道快線(如金山支線)、中運量系統(如有軌電車)為主體,進一步豐富上海軌道交通網絡層次、增大網絡規模。 軌道快線主要采用既有普速鐵路(老滬寧、滬杭線)改造或新建線路的方式,重點加強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鎮以及上海都市區范圍內20萬人口以上城鎮之間的快速聯系,將使城鎮之間的出行更加快速、便捷。中運量系統重點服務新城、新市鎮內部和環境優美的客流走廊,將使更多的市民享受到軌道交通提供的服務,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層次交通網絡,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作用。 軌道交通的輻射,將從中心城區拓展到全市境內,軌道抵達新城后,市民可繼續換乘有軌電車、地面公交,或通過自行車和步行等慢行方式抵達目的地。 大力推廣發展新能源車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中對綠色發展戰略提出明確要求:優化交通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排放水平。持續提高運輸工具的排放標準,逐步淘汰高污染的運輸工具。 相比軌道交通乘客,小客車駕駛者是對擁堵感受最深的人群,而對于想要加入有車一族的人們來說,近來最深刻的感受莫過于——“秒殺”一張車牌太難了。為此,上海推廣新能源車采取補貼加免費送牌照的方式,彰顯了上海市推行新能源車的力度和發展綠色交通的決心。 日前出臺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確規定,到2015年上海將推廣應用1.3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外地品牌不低于30%;并計劃到2015年新建各類充電樁6000個左右。 2014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呈快速增長態勢,截至2014年 9月,共計推廣4246輛,其中外地品牌銷量約2500輛,占比逾50%;私人用戶3089輛,占比逾70%。 目前,上海市已經建成充換電站24座、充電樁2100個左右,覆蓋了公交、公司、高校、停車場、高速服務區等區域。 在上海,新能源車發展態勢良好,使流動源污染進一步下降,讓城市交通變得更“綠”了。 慢行交通空間讓出行更舒適 在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問題日益膠著的大城市,慢行交通體現出的低碳綠色等優越性,正越來越成為共識。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中明確提到,“綠色”的目標是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等出行比重不低于 80%,節能與新能源公交車比例達50%。 在上海市民的交通出行方式構成中,步行的比例大約在28%,而自行車等非機動車出行的比例大約在27%。記者了解到,上海的慢行交通有著非常好的基礎。數據顯示,中心城范圍的慢行交通出行比重雖然逐年緩降,但2013年仍達到41%。 在郊區新城,慢行交通出行仍是主體,根據上海第四次交通大調查,7個遠郊新城的內部交通出行方式結構中,70%為慢行交通。 那么,如何讓人們愿意更多選擇騎車或者步行呢?改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對倡導綠色出行、建設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透露,上海將重點圍繞軌道交通站點,推進建筑物之間的人行連廊和通道建設,構筑立體步行系統。不難想像,增加更多遮陽避雨的人行通道,自然會吸引更多人步行去搭車。 對于如何改善全市1000多萬存量自行車的出行環境,上海也已經有了詳盡規劃,重點包括:商業、辦公、居住、交通、旅游等建筑物應嚴格按照標準配置自行車停車設施,鼓勵自行車換乘公共交通,改善停車換乘便利度,并研究出臺換乘停車優惠政策;有序發展公共租賃自行車,研究出臺公共租賃自行車系統的制式標準和服務;鼓勵各區縣圍繞公園、綠地、林蔭道路和旅游景點,因地制宜地建設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閑出行的自行車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