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環保產業能否有作為? |
2015-3-4 8:14:18 閱讀次數:988 |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從全國各地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來看,2015年國內環保產業總產值將大大超出這一數字。 資料圖片 環保產業模式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方式不斷轉變 成為支柱型產業時機是否成熟? “在經濟新常態下,環境保護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必將對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在昨天下午舉行的主題為“經濟新常態 產業新模式”的環保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說。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環境保護和環保產業的外部條件逐漸變化。首先,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總量和結構有利于發展環保產業。其次,環境領域成了投資熱點,如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雨水管網、土壤環境修復等,將更多地推動PPP模式發展。第三,公眾對環境的支付意愿顯著提升,環境產品消費業成為一種大趨勢,環境投資將明顯加大。 同時,我國環保產業自身條件也逐漸成熟。經過10余年的快速發展,產業總體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特別是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日漸成熟,工業污染治理領域大力推行第三方治理,都將為產業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背景下,文一波認為,隨著產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我國環保企業的業務范圍和發展方式也在不斷地延伸和轉變。比如,企業從工程設備轉向投資運營等環境業務,從單一產業鏈環節轉向橫向、縱向的全產業鏈,從注重項目拓展轉向注重企業并購。 他對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給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地方政績考核應淡化GDP指標,強化PM2.5、COD等綜合環境質量指標和生活幸福指數指標,切實做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關愛民生同步進行。 第二,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環境執法風暴。借助新《環保法》的實施,各地政府和環保部門應針對高污染企業展開全面排查,切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釋放出污染治理市場需求,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空間。 第三,強化環境社會治理推動環境公益訴訟。環境立法將得到有效執行并進一步完善,環保產業也將隨之獲得發展契機。其中,應著重加強對環境PPP和第三方治理項目參與各方履約責任的監管。 第四,將環保產業打造成真正的支柱型產業。國家應督促地方政府盡快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產業政策,并進一步探討、研究、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將環保產業真正打造成與房地產、互聯網一樣的產業集群。 各地兩會強調重點培育節能環保產業 讓新芽長成大樹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由高速發展轉為中高速發展。新常態下,由于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限制,傳統模式下的高增長既不可持續,也無法為社會所接受。 因此,優化產業結構、工業轉型升級成為2015年各地的工作重點之一。從今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看出,包括節能環保產業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逐步成為舞臺上的主角,成為我國經濟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我國發布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而隨著各地對環保產業的重視,從全國各地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來看,2015年國內環保產業總產值將大大超出這一數字。 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北京等節能環保產業相對發達的省市,到“十二五”末期,節能環保產業計劃總產值均超過5000億元。其中,“心氣”最高的江蘇將達到8500億元。 在京津冀地區,一體化進程逐漸加速,環保產業是地區內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點領域。北京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與天津、河北分別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和備忘錄,實施交通、生態環保、產業等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 同時,天津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積極培育高端產業發展新優勢,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朝陽產業。而河北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讓新芽長成大樹”,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扶持發展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等在內的12個優勢產業。 除京津冀地區,其他各地也對環保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規劃。環保產業較發達的江蘇省,將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市場導向,強化科技支撐,深入實施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發展產業聯盟,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山東省政府報告中專門強調,要深入實施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隨著產業發展,中西部地區也逐漸將環保產業提到重要位置。中部的安徽等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入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將進一步培育。重慶計劃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2500億元,甚至趕超東部部分省市。 河北省人大代表建議,成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用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實際上,在政策的引導下,2015年,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引導資金重點流向節能環保產業。 山東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著力推進內涵效益型投資增長,引導資金重點投向社會民生、農林水利、能源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湖北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投向高端制造、環保、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等。 吃一塹能否長一智? 桑德集團三度澄清沽空質疑 本月初,沽空機構Emerson Analytics發布報告內指出,桑德國際收入有被夸大之嫌。認為其2013年真實盈利能力只有公布的1/3,將其目標價大幅下調70%,桑德國際因此在2月4日緊急停牌。 2月13日開始,桑德國際對沽空機構的質疑進行了三度澄清,并通過一系列動作對沽空機構的質疑進行回應。 在2月15日桑德集團召開的電話會議上,桑德集團CEO張景志表示,2月4日出現惡意沽空報告,導致公司股價異動,本著對投資者負責態度采取停牌措施。公司得知此次事件之前,市場上有機構大量借入公司股票,公司懷疑其存在相應操縱股價可能,已向香港監管機構舉報。 針對沽空機構提出EPC收入、北京伊普國際水務和鞍山等項目存在的問題,張景志分別進行了澄清。 首先,根據香港聯交所規定,EPC項目披露不是必須的,屬于自愿性披露;未來公司將對投資項目和公開招標的EPC項目予以完全公告,對業主不愿意公開的項目,按市政和工業進行分類并按季度和地區進行匯總披露。 其次,對于沽空報告質疑的北京伊普收入問題,德勤事務所進行了再次核證,與年報中會計披露進行了比較,完全一致。 再次,由于國內基礎設施缺乏,地方政府通常會進行遠期規劃,而分期實施,對于BOT項目公告會包括遠期規劃和近期實施內容。沽空報告中提出的鞍山、寧遠及大孤山BOT工程建設收入將按完工進度法確認收入,由德勤進行審計并出具無保留意見。 最后,為了保證公司上百個項目投標和運作,公司必須保證資金流動性。國內BOT項目屬于現金高和融資高項目,EPC項目進行投標時候也需進行現金保證,公司大部分資金都處于流動狀態,會進行適當理財安排,收益與國內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基本相當,后續會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收益。 2月16日,桑德國際復牌,得到匯豐證券、麥格理、花旗等多家投行支持,股價大升。同時,桑德國際獲恒生指數有限公司納入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消息相當于往沽空者臉上狠摑了一巴掌。 “沽空報告對公司不是好事,但也起到了提醒作用。”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公司今后將最大限度提高透明性,做環境業內透明度最高的公司;發揮資金效用,增加現金發揮效率;提高理財效率,優化收入結構,明確股票回購計劃。同時,確立小村鎮污水領域競爭優勢,加大工業園區水務拓展,在市政領域穩步擴大新增水量。 兩會預熱 ●大氣污染治理 近日來,柴靜的霧霾調查報道《穹頂之下》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實際上,大氣污染治理一直是兩會的重點議題。今年,這一議題被寫入28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15個省(市、自治區)提出“治霾”,不少地方還對空氣治理提出了“硬指標”,鐵腕治理的決心可見一斑。 比如,遼寧、安徽、重慶、福建等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空氣治理要讓人民群眾滿意;北京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重慶提出都市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240天以上;天津市再次將霧霾治理列入“一號工程”,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法律手段“狠抓”大氣污染;河北省也把大氣污染治理列為2015年的前3項重要工作。 ●水污染治理 從已經召開的地方兩會來看,水污染治理也是熱點話題之一。除長三角、京津冀等傳統環境治理重點區域外,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以及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區也在地方兩會上明確提出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此外,重點流域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均為重點治理區域。 同時,隨著近日“水十條”出臺預期再次加強,兩萬億投資也引發了污水處理概念股的走強。今年2月25日,春節后首個交易日,巴安水務漲停,江南水務漲8.76%,桑德環境、碧水源漲幅也均超過5%。 ●污染治理市場化 隨著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對污染治理模式的探索也成為各地今年兩會的關注方向,其中得到環境保護部、財政部等各大部委支持的第三方治理、PPP等熱點話題被寫入報告。 對于第三方治理,甘肅提出探索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內蒙古提出探索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建立環境保護基金。天津提出推動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PPP模式的推動上,湖北提出促進更多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四川提出穩定和擴大政府公共投資規模,對接國家重大工程包,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等多種投融資模式,加強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環保等領域的項目建設,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 ●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今年各地兩會中不少地區提出鼓勵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比如,廣東省11名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將企業和公眾列為承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義務的主體,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資源回收利用中公眾全面參與的制度,明確對承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義務的個人、企業進行獎懲的條件和范圍,立法加強政府對再生資源利用領域的科技投入。 1月底,5部委印發《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有望進一步加快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隨后,河北出臺《河北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征求意見稿)》,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定。 企業家說 國電清新董事長 張開元 環保離成為支柱產業還有距離,原因是現在環保行業沒有形成健康、開放、活力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歸根結底還需要完善監管體制,否則監管必然是不公平、不到位的。無論從環保產業本身成長還是改善污染現狀,都要通過完善監管體制和技術來解決。 博天環境董事長 趙笠鈞 環境監測市場化前景廣闊。市場化后,第三方監測將有效約束企業行為。同時,監測企業將掌握大量監測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全面分析環境問題。 科達節能董事長 邊程 對化工行業形勢嚴峻、利潤下滑,投入環保增加成本,加速企業“滅亡”的說法,我的態度悲觀但現實。實際上,化工行業現在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解決方法只能是有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先改革。環保是調結構的手段,如果一個企業因投入環保而倒閉,只能說明市場對其進行了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