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如何發展? |
2015-3-25 10:36:28 閱讀次數:1024 |
近年來,我國環保投資需求擴大。據統計發現,2010年后新注冊環保企業占近50% 雖然環保企業數量10年來翻四倍,但小微環保企業占比大,90%的企業年收入不足千萬 ●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實際上不只利于本體產業的調整升級,也有利于新興環保產業的增長,孕育越來越多優秀的環保企業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 ●今后的技術需求不僅是先進的單項技術,更重要的是多項技術的系統集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 周宏春 ●下一階段,我國將把有毒有害物質的風險評估、控制等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國內相關的立法、政策等也將向這方面擴展 ——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 凌江 ●我國目前耕地、農地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還是空白,關鍵要看企業如何發揮市場機制,探索農地修復經濟回報機制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陽生 ●對中小企業來說,迫切需要可以負擔得起的污染治理方案。如何建立成本較為低廉、運營較為簡單、小型的污染治理體系是難點 ——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 王金南 ●對于企業來說,不要急于跨界,未來的發展之道是合作。個體企業,應把長板做長,別急于把短板補齊。環保企業未來發展有兩項“本分”,一是在政策指向的治理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盈利機制,二是優秀企業要為規范市場、引導市場發揮作用 ——環境規劃院副院長 吳舜澤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開年以來,環保股接連漲停的搶眼表現,意味著此前積累已久的政策利好開始轉化為扎實的市場信心。從今年兩會前后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劃政策來看,環保產業也切實成為地方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在春暖花開的北京,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日前召開環保領域專家企業家座談會。與會代表在對環保產業發展蓬勃前景充分看好的同時,也希望產業、企業面對真實迫切的治理需求,創新商業模式和回報機制,貢獻性價比高的技術產品服務。 環境健康有望孕育新興支柱產業 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不只利于本體產業的調整升級,也有利于新興環保產業的增長,孕育越來越多優秀的環保企業 自2012年以來,節能環保產業就被寄予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的期望。產業、企業的表現也正在堅定各方信心。 對此,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深有體會:以前總有擔心,覺得環保標準、政策太嚴,可能會對整個產業打擊太大。實踐表明,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不只利于本體產業的調整升級,也有利于新興環保產業的增長,孕育越來越多優秀的環保企業。“下一步,應更有決心,去制訂更加嚴格的政策體系。” 在不少專家看來,隨著公眾對環境健康的重視和關注,其需求可能會真正孕育出一個支柱產業的規模。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覺得節能加環保,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再向下延伸,環境健康產業也有可能成長為新興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馬中則拿國內公眾對健康飲用水日益增長的需求佐證這一觀點。 據他介紹,近年來,飲用水包括飲水機在內的全行業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其中,5元一瓶以上的高端水市場增長速度最快。“數字體現需求。飲用水只占生活用水的1/10,國人為了這1/10的水年花費千億元,甚至可能超過每年水環境治理的投入。” 最有需求能否誕生最好技術? 土壤修復市場期待政策到位,有毒有害物質風險防控相關立法政策將得到完善 “最先進的技術一定在發展最快的地區產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很認可這樣的判斷。“而眼下,作為環境資源問題最嚴峻、改善需求最大的市場,中國能否產生與之匹配的環保技術實力和產業,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他表示,今后的技術需求不僅是先進的單項技術,更重要的是多項技術的系統集成。 而從環境管理的現實需求來看,技術、產業需求確實還非常多。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表示,很關心相關環保企業未來在發展領域和技術上的戰略。 “首先,土壤污染治理肯定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凌江說,目前產業發展還不太規范,估計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隨著相關立法、配套標準政策逐步到位完善,市場機會才真正到來。 水環境治理的快速推進催生了目前環保產業最為蓬勃的分支領域。在凌江看來,圍繞水環境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解釋說,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常規污染物控制方面取得了成績。下一階段,關于有毒有害物質的風險評估、控制等工作將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也是目前發達國家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 凌江介紹說,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污水處理廠本身就有從源頭上調查發現有毒有害物質的功能,為后續相關環境風險研究和評估打下基礎。 他透露,國內相關的立法政策等也將向有毒害有害物質風險防控等方面完善,這有可能會顛覆以治理為主要內涵的環保產業形態。“有些有毒有害物質的風險不能靠處理化解,而是必須考慮替代或淘汰。同時環保的內涵會進一步豐富擴展。” 面對真實治理領域挖掘價值點 建立企業負擔得起、成本較低廉、運營較簡單、小型的污染治理體系,是難點更有大需求 近年來,圍繞城市的水、氣、固廢治理,很多企業抓住機會風生水起。但在很多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和領域,還沒有太多企業的身影。而隨著國家環境治理的逐步擴展、深化細化,企業如何抓住機會?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陽生是《場地污染修復技術應用指南(修訂意見稿)》專家組成員。他對目前企業搬遷后的場地污染修復并不是很擔心。“現在技術規范不斷完善,而且在地產開發的驅動下,也有了資金。” 他比較著急的是,耕地、農地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還是空白。“農民支付不起,國家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投入。關鍵還是要看企業如何發揮市場機制,探索農地修復經濟回報機制。” 期待可行解決方案的還有不少傳統行業。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王金南希望企業能面對真實治理需求貢獻力量。“比如針對像西部地區煤化工行業,特別沙漠周邊的相關企業,環保企業能否拿出一個有效的污染解決方案?” 就在這幾天,甘肅武威榮華工貿公司向騰格里沙漠腹地違法排污,再次引發各界關注。王金南表示,現在是抓到哪家,哪家倒霉;而那些抓不到的,很容易就在污染治理上糊弄了事。“最難辦的是廣泛、分散的中小企業,比如中西部靠近農村的企業,江浙一帶的小化工等,讓政府最頭痛。” 王金南期望環保企業更多發揮作用。“對中小企業來說,污染治理也是他們的心頭痛,迫切需要可以負擔得起的污染治理方案。成本較低廉、運營較簡單、小型的污染治理體系,是難點也有大需求。” 企業做強比做大更重要 不要急于跨界和補齊短板,合作是未來企業發展之道,同時應把長板做長,專注于一件事 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自認為企業20年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環保產業正在不斷提速發展。“我們突破1億元規模用了14年,而突破20億元只用了6年;2011年企業只有240人,今年預計將達到2000人。” 正在排隊上市的博天定位為水環境系統解決商,正在飛速拓展業務觸角。對此,蘇伊士環境中國區副總裁孫明華也有中肯之言:“蘇伊士進入中國市場已有40年,我本人看慣了國內外企業在這一領域的進進出出、生生死死。從過來人角度,我認為對企業來說,做強比做大更重要。 她說,對于博天這樣有前景的中型企業而言,眼下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如果經不起市場的誘惑,盲目擴張是危險的。” 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則提出了不要彌補短板的理論。“我和有些專家的觀點不太一致。我認為企業不要急于跨界。將來的企業發展之道應是合作,市場范圍很大,一家企業不可能通吃。對于個體企業,應把長板做長,別急于把短板補齊。持續專注做一件事比同時做幾件事更好。” 他表示,環保企業未來的發展有兩項“本分”:首先是在政策指向的治理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盈利機制。“環保產業很多細分領域沒有發展起來是因為機制不健全,要靠商業模式創新。我們想不出來,企業的點子應該特別多。” 其次,優秀的企業要為規范市場、引導市場發揮作用。“過去環保產業低價競爭、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侵蝕了很多潛在的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