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依法治國的律與調 |
2015-4-3 8:24:52 閱讀次數:991 |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要以新法實施為契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新常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深化環保領域各項改革,依靠市場機制創新、科技進步和嚴格執法切實加強中國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法治,嚴格執法,是用“四個全面”指引環保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生態環境瓶頸的基本手段。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之后,社會各界對環境執法充滿期待。能不能用好用足長了“牙齒”的法律,鐵腕執法,是對環保部門政治素質和執法能力的巨大考驗。 歷史地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生態環境領域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需要我們付出格外的努力,環保部門要有這個覺悟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嚴格執法是環保部門落實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環保部門擔負著貫徹實施憲法和法律的重要職責,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者、推進者、捍衛者。依法行政是環保部門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嚴格執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環保部門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這不僅是落實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意志、人民的期待,環保部門必須要有這個政治覺悟。環境執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環保部門在公眾心目中的法治形象。如果執法不嚴、執法不公,該處罰的不處罰或者同事不同罰,甚至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社會就會失去最起碼的公平正義。 嚴格執法是環保部門破解環境難題的重要途徑。生態環境質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千頭萬緒,但是抓其要害分析,幾乎都與沒有嚴格執法有關。在不少地區,政府不守法、企業不守法幾乎成了常態。而據專家估算,如果所有的企業都能嚴格依法生產、排污,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大約可以下降50%左右。嚴格執法既是應對“三期疊加”過程中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倒逼政府、企業遵守環保法律,進而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有效手段。 嚴格執法是環保部門錘煉隊伍的難得機遇。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環境行政執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民主法治建設進步和公眾期待要求相比,執法能力還有待提高,執法隊伍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問題。或許是擔心被追責,有法不依;或許是出于無奈,執法不嚴;或許是頂不住壓力,違法不究。這些問題影響了環境執法的公信力和環保部門形象。能不能嚴格執法,是對環保部門執行力的一次大考,更是一次錘煉隊伍的好機會。 當前來看,環保部門落實依法治國,最重要的是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徹底改變企業不守法的常態,環保部門要有這個意識 經過近一年的培訓,當前環保部門對這部新《環保法》的認識是統一的,態度是堅定的,要求也是明確的。那就是繼續嚴肅查處環境違法問題,對地方政府和部門違法的也要依法查處。 要向企業宣傳新《環保法》,讓企業明白守法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線。嚴格是環保部門執法的基本要求,守法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低要求。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方在人,而不在自然。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能,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許多企業不惜偷排偷放,故意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環保部門要加大新《環保法》宣傳力度,讓企業知道,處罰也是教育,守法是必須遵守的底線。正像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所說,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無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 要讓政府了解新《環保法》,推動政府落實環境責任。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是各級政府的神圣職責。如果政府不帶頭守法,法律實施必定會成為空中樓閣。不過,我們要洞悉,“管”政府的法律有很多,新《環保法》政府不一定“記得住”;之前有環境保護做得好的地方,也不一定是完全依法,有可能是政治覺悟高。要讓政府知道,從前打招呼干涉環境執法,大搞地方保護主義的行為不能再有了。新《環保法》明確規定了一系列針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制度,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制度和向人大報告制度等等。 要敢用新《環保法》,轉變觀念,克服畏難情緒。新《環保法》執行一季度開局不錯。部分地方環保系統執行新法力度大,綜合運用新法賦予的執法手段,顯示出很大威力。同時,新法執行以來,地方環保部門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要轉變觀念,克服畏難情緒,提振系統士氣,贏得公眾信任。環保部門已沒有退路,嚴格執法、高壓態勢是針對所有違規違法犯罪行為的,當然也包括環境監管的失職瀆職,環保部門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要被問責,瀆職失職的要依法追究。 現在,全社會都知道新《環保法》是“長了牙齒的”,新《環保法》執行得好不好,不僅關系到法律本身的權威,也會影響今后生態環保領域立法、執法。 長遠去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法治體系,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法治保障,環保部門要有這個認識高度 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環保部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 構建完備的環境法治體系。我國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據統計,僅環保法律法規就達120余部。新《環保法》的實施,更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從橫向上來看,有些領域仍然無法可依,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環境損害賠償法、有毒化學物質污染防治法等仍未出臺。此外,還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一個正在修訂,一個已列入立法規劃。從縱向上看,針對新《環保法》已出臺4個配套實施細則,今后,還應根據地方執法情況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立法中,要將好的實踐通過法律固定下來,爭取科學立法、立善法。 轉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環境執法以前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新《環保法》直接授予縣級以上環保部門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強制執法權。各級環保部門要趕緊轉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正確的執法理念就不可能有行動上的高度自覺。首先必須轉變思維方式,辦事要考慮合不合法,要依法執法、依法治污,牢記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不能觸碰。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其次要轉變行為方式,執法時要有證據意識、程序意識,凡事必須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 依法公開環境信息。陳吉寧部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向媒體和公眾承諾,會及時公開執法信息,公開企業排污信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舉報權。還將在“6·5”世界環境日推出微信舉報。信息公開不僅是對環保部門的要求,也是對企業、政府的要求。公開環境信息一要依法,二要正確、統一。環境信息公開不僅要依據新《環保法》和其他生態環境領域單行法的規定,還要適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及《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等部門出臺的相關具體規定。同時,環境信息涉及多部門,如果信息內容相互“打架”,將不利于環境保護工作開展。 新《環保法》實施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相吻合。可以說,環保部門落實依法治國戰略決策,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在新《環保法》的規范下,依法約束政府決策行為,依法規范環境監管,依法打擊違法排污,依法保障公眾環境權益。環保部門嚴格執法,就是踐行生態文明和依法治國理念。對于環保部門來說,新《環保法》釋放的威力如何,今年上半年執行得如何尤為關鍵。因此,地方環保部門要克服阻力,勇于擔當,敢于亮劍,善于用法,對環境違法行為做到零容忍、全覆蓋,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持續威懾,為全面實施好新《環保法》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