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態文化支撐生態文明 |
2015-5-4 12:38:33 閱讀次數:985 |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這是黨中央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提出的新的重要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生態文化的本質內涵和基本特征 生態文化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是一種基于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的文化體系,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 生態文化是一種生態價值觀,是反映自然—人—社會復合生態系統之間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文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生存方式進步、生活方式變革的產物,是社會文化進步的產物,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傳承性。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而樸素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文化傳統是古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和”,主要內容是敬畏天地、道法自然、善待萬物,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當今倡導的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價值觀的生態文化無疑繼承并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和精髓。兩者之間,體現了本質上的相關性和一致性。所以,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生態文化的演進與發展,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今生態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 二是開放性。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發展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態勢日趨強勁。作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生態文化同樣也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相互學習借鑒,融通交流,沒有地域、國界、膚色、種族之分。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各國在充分吸取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教訓和本民族生態智慧的基礎上,催生了共同但又各具本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在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也鮮明地展現出了開放的姿態和全球色彩?梢韵嘈牛趹獙夂蜃兓、維護全球環境安全的戰略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必將日益顯示重要而又獨特的軟實力。 三是時代性。生態文化是從人類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種過渡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的改變。生態文化既是世界各國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當今全人類最新環保理念和生態智慧的集中反映,更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導生態文明實踐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 四是實踐性。生態文化是知與行的統一體,注重實踐的本質特征,要求生態文化最終應當轉化為社會和公眾的一種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于社會而言,生態文化追求經濟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投入、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改造替代傳統落后的生產手段,使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主導性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于公民而言,要倡導每一個社會成員改變傳統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節約環保的消費模式,克制對物質財富過度追求的欲望,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生態文化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是弘揚包括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之中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生態文明除了生態文化之外,還包括生態制度等多方面內容或者形態。而在這其中,有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生態文化不像其他的生態形態那樣具有明確的、獨立的邊界。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生態文化不是游離于其它系統之外,而是自始至終地滲透貫穿并深刻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靈魂的作用。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生態文化作為一種基礎性的價值導向,規定并影響著生態文明的走勢,引領著建設和發展的方向。站在這樣的立場上看問題,任何一種生態行為,都應當在生態文化的總體框架內予以考量和構建。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生態文化是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產生著巨大的文化張力和內生動力。生態文化源于實踐,又對實踐具有強大的能動反作用。人民群眾一旦具備了高度的環境自覺和生態自信,無疑將會對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注入源源不斷的信念支撐和精神動力。 生態文化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系統的支撐,而處于基礎性地位的生態文化,無疑是這個系統支撐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唯有不斷培育先進、繁榮的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的大廈才有更加堅實、更加穩固的支撐。 公眾生態素養是生態文化的基石,要從培育和增強全民的生態文化自覺抓起。生態文化自覺,就是人們對生態文化意識的理性認識和科學把握,以此為基礎形成主體的生態文化信念和準則,并自覺、主動地付諸實踐。生態文明作為一項與全體公眾息息相關的共同事業,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態度、生活方式都會深刻地影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生態文化可以引導人們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自覺地遵守自然規律,達到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動態平衡與協調發展,從而促使人類邁入生態文明社會。因此,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形式,使公眾具備建設生態文明所必備的生態文化素養,使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倫理道德成為社會公德。生態文化的教養培育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經過幾代人甚至更長時期的努力,只有持之以恒,方能久久為功。 生態制度是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制度建設。生態制度是指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制度創新歷來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本源性動力。過去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已有的各種生態制度在環境保護的進程中已經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制度的約束力規范、調整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然而,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舊的生態危機化解了,新的環境問題又出現了。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并在不斷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踐中逐漸形成更為完善的生態制度文化。 生態人才是生態文化建設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必須下大力氣抓好隊伍建設。繁榮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離不開人的因素。尤其是離不開一支具備很強生態文化意識、良好生態管理能力、精于生態專業素質的人才隊伍。生態文化人才的培養,必須從思想上入手,對象可先從文化工作者開始,使之不斷增強政治素質,提高他們科學的生態洞察力和判斷力,及時發現并敢于制止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加強生態環境類的專業能力培養。這方面高等院校尤其要發揮和擔當主力軍的作用。要通過高層次的專業教育,真正培養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了解掌握生態環境學科前沿知識并具備一定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隊伍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