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境傳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
2015-6-4 8:26:01 閱讀次數:889 |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 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近些年來,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問題成為網上熱議的焦點。從環境輿情處置的角度,我提兩個建議。 一是確保反映各方利益的聲音都能夠得到表達。環境問題涉及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媒體、公眾、NGO,各方都有話要說,要綜合考察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表達,即便是隱形輿論也不能忽略,然后由政府調和,再協調、平衡各種利益關系。 二是環境問題的專業性很強,而輿論往往根據普通人的常識作出判斷,這時就會出現輿論偏差。這就需要我們的意見領袖大V和專業的新聞媒體發揮自己的作用,對網絡信息去偽存真,緩和網民的偏激情緒。環保部門也有必要與門戶網站的環境類編輯進行專業交流,提高他們的環境知識素養與經驗判斷能力。同時,要發揮自媒體平臺普及環境科普知識的作用。 清華大學媒體融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沈陽: 當前環境新媒體事業面臨五大挑戰。一是數據,要加大數據公開的力度,注意網絡數據和傳統數據的結合。二是透明,使網民能夠看到受舉報環境問題處理過程的每一個步驟。三是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例如能夠隨時分享當時當地的PM2.5等各種環境信息,這有利于推動公眾參與環保。四是打造社群和生態。政府要制定規則,讓每一個在生態圈中的生態對象找到自己的生態位。五是大數據,對國內所有環保方面的企業、NGO、新媒體代表做更細致的梳理。網絡中的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在這一過程中會形成新權威,政府要做的就是去重塑新權威。這需要我們做好政務新媒體3個階段的工作:第一個階段,即政務新媒體1.0,是信息公開;第二個階段,是網絡互動;第三個階段,是智能服務。 南方周末編委、社會新聞部、綠色新聞部總監朱紅軍: 環境傳播正同時遭遇兩個時代,分別是移動互聯的新媒體時代和環保大時代,這對從事環境傳播的媒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也是個空前的挑戰。過去5年,中國媒體在環境領域的表現有了很大的進步,朝著專業、專門、專注方向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但客觀地說,整體表現還難以匹配我們即將到來或者正在到來的環保大時代。這是戰略和格局層面的問題。 如果說技術層面的問題,我想講3個關鍵詞。一是信息公開要有的放矢。2008年前,信息公開處于1.0時代,政府想說就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2008年出臺信息公開條例后,進入2.0時代,怎么公開、公開什么有了制度規范。而現在到了移動互聯新媒體時代,信息公開要走進3.0時代,最重要的是考慮用戶需求,要有的放矢。二是科學傳播要秀外慧中。秀外指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體驗要好,界面要友好;慧中指內核要專業,判斷要客觀,符合科學性原則。三是風險交流要求同存異。在很多環境焦點事件上,我們要做到的是最大化求同,但是遇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時,應該互相包容、互相交流。千篇一律或者眾口一致,是不現實,也是不客觀的。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 首先談一下對互聯網時代的一些個人看法。信息高速傳播大大縮短了時空限制,其傳播速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互聯網是信息化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聯網時代,可復制、可分享的信息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想得到了極大解放,凝聚了大眾思想觀念的創新,實現了從少數人創造到大眾創造,并且共同分享的飛躍。 第二,新媒體。新媒體把監督、協調、引導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我們要怎么發揮好環境新媒體的作用?我認為要發揮互聯網思維,聚眾智、聚眾能,大家共同來解決我們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是用新的方法解決老的環境問題。 最后,環境保護的網站。環境保護部網站和雙微應該是互動關系。目前我們也在對網站進行升級,包括應部長要求開通部長信箱等,改變原本的單向發布。通過互動網站形成一個采集渠道,為雙微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只有內部實現共享,才能更好地公開。 天津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苗加興: 新媒體近些年來異軍突起,對環保界來說,帶來了非常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先講講機遇。 首先,有利于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實施。我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把要傳達的信息發布出去,讓公眾了解、知道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并遵守法律法規。其次,有利于環境信息的快速傳播。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及時把信息發布出去,讓網民及時了解當地環保部門的新信息,不再誤解環保部門。第三,有利于全民參與環保。傳播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消費觀念是環保部門的責任,也能促進網民的低碳生活和綠色出行。第四,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新媒體是我們了解社情民意,為老百姓解疑釋惑的重要途徑,也是環保部門和網民之間溝通的橋梁。 新媒體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網民盼環保。過去老百姓求生存、盼溫飽,現階段求生態、盼環保。老百姓意識提高了,對我們的要求也提高了。 第二個挑戰,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壓力。發生了突發事件,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把正確信息發布出去,網民就會通過他們的渠道,把一些不正確或者是有些片面的、錯誤的信息發布出去,從而引起社會上一些不良情緒或者一些看法。因此,對政府、對環保部門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第三個挑戰,是環保部門適應新媒體的壓力。應該說現在還不是特別適應。我們只有在機制、體制等方面,把新媒體掌握透了、運用好了,才能正確地和網民溝通,把環保部門的一些政策、法律法規以及規范傳播出去,和公眾形成良性互動,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陳衛: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傳播進入了秒時代,加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公眾環境意識快速崛起,在三者疊加背景下,環保部門從容應對輿論引導的狀態一去不復還。近幾年,重慶市環保局在主動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建隊伍。2013年重慶市環保局成立網信辦,配備了從事環境輿情監測、研判和引導的專職工作人員,與宣教部門合署辦公。同時,加強了對全市環保系統新聞發言人、宣教干部以及鄉鎮環保員的培訓,以提升各級環保從業人員的媒體素養。 二是拓平臺。升級了官方網站。2014年我們開通了重慶環保官方政務微博、微信,實現了雙微互動宣傳。并在全國環保系統率先建成微博廣場。三是強合作。與各類媒體加強合作,通過組織現場調研、新聞發布會、媒體開放日等形式,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今年世界環境日,我們策劃了一場題為“點擊六·五 環保有法”的網絡直播晚會,以宣傳新環保法,普及環保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