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貫徹落實新環保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2015-6-10 8:29:25 閱讀次數:866 |
經濟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要有新的精神狀態,新的工作方法,準確把握身處的大局,準確判斷面臨的形勢,準確抓住發力改革的重點,準確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準確謀劃切實有效的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重視精準化做事方法,去年5月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他特別強調:“要從細節處著手,養成習慣。如果對工作、對事業僅僅滿足于一般化、滿足于過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問題就會被掩蓋。” 面對經濟發展的復雜形勢、改善環境的艱巨任務,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準確把握環保的定位和重點,立足全局,準確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著力加以解決。 準確把握環保的定位和重點,就要準確把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肩負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政治責任 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抓住環保工作的大局,明確環保工作的方向,設計好環保工作的路線圖與施工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促共贏。在當前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在發展中守住環境保護的底線、上線、紅線,把環境保護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通過環境保護來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通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來創造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與統一。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本質上是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推進環境保護離不開經濟的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推動經濟發展也離不開充足的環境要素供給,穩固的環境承載能力和堅強的環境管理保障,二者絕非對立的雙方。環境保護是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是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和相互融合的。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狀態。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的壓力增大,一些地方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局部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并由此帶來對兩者關系的片面認識和錯誤理解。在這種形勢下,更需要我們牢牢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調整為今年預期增長7%左右,“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注重質量、效益,促使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那就可以在較長時期保持中國經濟在中高速水平增長。” 實現經濟在中高速水平增長,環境保護作用強大。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企業要做大做強,特別是做強,不能靠保護落后來實現,要依托提高生產效率,依托技術創新。其重要推手,就是提高環保要求。他認為,好的經濟政策從來都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違背自然規律,最終也要違背經濟規律,受經濟規律懲罰,環保本身也是當前和今后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挑戰也是機遇,應對今天危機,就是要避免明天更大的危機。抓住今天的機遇,是為了明天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我們要著力找到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點,擴大環境容量,做強做實環境經濟政策、環境產業政策,為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各級地方政府和環保工作者要通過環保手段的約束激勵作用,進一步促進結構調整,努力保持經濟合理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準確把握環保的定位和重點,就要準確把握核心目標,肩負起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歷史使命 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改善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切實“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抓住了這一核心目標,就精準把握了環保工作的奮斗方向和動力源泉。 改善環境質量,要準確把握方向,使環境質量改善與群眾切身感受相契合。檢驗環境質量是否改善,有監測數據的變化,有專家的效果評估,方式多樣,但最可靠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群眾滿意。在實際工作中,環保工作績效與群眾感受有時存在差距,這一方面說明,雖然客觀的數據表明環境質量變化趨勢是向好的,但改善仍然緩慢,另一方面也表明,公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在進一步提高,對維系自身健康的環境公共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正在逐漸加強。基于此,需要我們把群眾切身感受和監測數據一同作為衡量環境質量改善的標準,既要客觀指標,也要主觀認可。 改善環境質量,要準確把握方法,實行質量和總量雙控制。要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的明顯好轉,必須把污染物排放量從現在的千萬噸級水平降到百萬噸級水平。我們面臨既要還清歷史排污欠賬,又要抑制新增污染排放量的雙重壓力,加強排污總量控制,任務艱巨卻又刻不容緩。同時,改善環境質量需要精心編制好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按照科學決策、系統治污,分區分類、分級分項,精細管理、精準發力的工作思路做好“十三五”頂層設計。此外,改善環境質量還需要推動環保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建立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改善環境質量,要準確抓住重點,以三大行動計劃為抓手。空氣、水、土壤,三者都是人類生存必不可缺的環境要素,環境質量改善的主攻方向,是抓好大氣、水、土壤等重點領域的環境改善,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目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均已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出臺也正在加快推進,做好三大領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要以這三大行動計劃為行動指南和路線圖,深刻領會、實處著力、久久為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準確把握環保的定位和重點,就要準確抓住突出環境問題,肩負起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履職擔當 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推進環境守法新常態,準確有力地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是最有效的切入點。 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是準確落實中央部署、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嚴肅告誡:“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李克強總理提出環境治理要抓住關鍵,今年的要害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依法治國,就要依法治污,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要能精準發現問題。環境問題涉及面廣、牽扯多方,環境執法如果大海撈針,難免力不從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才能精準打擊。這要求執法者擁有敏銳的眼睛,深刻的洞察力,準確判斷政府是否擔負起了應有的環境責任,企業是否存在頂風作案突破環境底線的行為。要對偷排、數據造假等慣用環境違法伎倆準確了解掌握,對曾經存在過環境違法行為,以及有環境違法行為苗頭的企業準確備案掌握。 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要能精準對癥施策。環境違法變化多端,嚴厲打擊要準要狠,才能打到痛處,打到要害。要根據具體情況,實行限產限排、停產整治、停業關閉、行政拘留、查封扣押等行政手段;實行公開“黑名單”等社會監督手段;實行按日計罰等行政處罰手段;采用自動監測、衛星和無人機航拍等科技手段。尤其要準確運用新環保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以及“兩高”司法解釋等法律法規手段。 精準思維是對客觀規律的準確把握,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謀篇布局破解難題的戰略素養。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各級環境保護工作者要善于運用精準思維的工作方法,處事、謀事、干事,抓住癥結、精準發力,以環境質量的改善推動建設美麗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