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 |
2015-6-16 11:43:04 閱讀次數:876 |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不僅需要落實政府責任,更需要加強對全社會的引導,廣泛凝聚共識,構建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格局,實現社會共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一重要思想,為我們構建環境保護社會共治的大格局指明了方向。 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深入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也需要通過積極引導,凝民心、匯民智、聚民力。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指出,要著力健全五大制度,其中之一就是要完善社會共治制度。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努力推進公眾參與,構建全民共治的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迫切需要改變僅僅憑借地方政府行政推動、環保部門獨木支撐的傳統思維模式,構建全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格局。陳吉寧部長強調,要以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為突破口,推動形成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相結合的全社會共治模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社會和每個公眾都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積極行動起來,人人自覺參與,力量不可估量,作用不可估量。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是維護權益、促進治理的現實途徑。積極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既是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的有力手段,也是創新環境治理機制、提升環境管理能力的有力措施。隨著時間推移,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積累的環境問題逐步顯現,近年來進入逐漸暴發階段。同時,環境意識的不斷提升,也使公眾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的訴求不斷強烈,改善環境質量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對這樣的形勢,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引導,才能讓公眾深刻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累積性、復合性、疊加性;才能讓公眾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才能讓公眾切實了解到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切實落實環境保護責任,需要環保部門履行好統一監管職責,需要各部門真正齊抓共管,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加強引導,才能使公眾理性看待環境問題、科學分析環境現狀、客觀評價環保工作,進而理解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共同構筑環境保護社會共治的大格局。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力量源泉。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公眾的廣泛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社會性戰略,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政府和環保等相關部門的使命,更是企業和公眾的責任。企業參與共治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嚴格守法。企業守法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需要環境執法監管的引導。環境執法監管的目的不是為了關停企業,而是為了教育引導企業守法。處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執法監管必須與引導結合起來,如果搞得大批企業關停,絕不是環保的成功。讓企業守法、走上健康發展之路才是環境執法監管要達到的目的。公眾參與共治最有效的途徑,則是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踐行綠色生活。環境污染,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生態文明,每一個人既是共享者,也是建設者,共同建設人人有責。加強引導,推動公眾全面深入參與,才能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的力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不斷擴大信息公開,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改善環境的希望 信息公開是一種有效的環境管理手段,也是推動公眾參與、實現社會共治的前提保障,完善信息公開能夠充分動員全社會共同推動污染減排、改善環境質量。 推動污染共治,需要靠信息公開來引導。陳吉寧部長在今年3月1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與便民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暢通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事務,積極監督環境領域及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積極表達對改進工作作風的意見和建議。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就是充分掌握信息。環境信息公開透明,有利于增進公眾理解,贏得群眾信任,從而形成全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共識。公眾對于身邊的環境信息了解越多、越具體,參與環保的熱情就越高,也就越能推動環保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監督地方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環境共建,需要靠信息公開引導。在環保工作中,信息公開既是公眾監督地方政府履行環保職責的主要依據,也是引導、鼓勵公眾監督的重要動力。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的環境維權意識愈加強烈,環境信息公開已經成為推動環保工作的重要方式。要通過信息公開,讓公眾知曉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面臨的形勢以及存在的突出問題,了解黨和政府為保護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認識到環境可以變好、環境污染可以治理,更加科學、務實、理性地參與環保,形成社會共治的大格局。 改善生產生活方式,踐行綠色生活,實現環境保護成果共享,需要靠信息公開引導。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們生活中一些不良習慣和行為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損害越來越嚴重,如攀比性、炫耀性消費以及鋪張浪費等。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和信息公開進行引導,讓公眾意識到這些行為給資源環境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增強全社會綠色消費意識,激勵千家萬戶在踐行綠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為,并用生活方式綠色化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促進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推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最終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讓全社會共享環境保護的成果。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切實保障公眾的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合力 環境問題涉及所有人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質量,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公共事務,關系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加強環境保護,引導社會共治,需要發動公眾、社會組織、媒體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尊重并維護公眾的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合力。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尊重并維護公眾表達權。表達權是公眾享有和行使其環境監督權和參與權的前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明確規定,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過程中,需要暢通渠道,開辟有效的意見表達和投訴渠道,搭建公眾參與和溝通的對接平臺,及時傾聽各方聲音,了解群眾想法,聽取公眾環保訴求。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監督權。公眾環境監督權,包括對企業等各類排污主體環境違法和破壞生態行為的監督,也包括對各級環保部門和各級政府環保履責情況的監督。對于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公眾監督是對環境執法的有力支持,能夠有效剔除環境保護中的一些負面因素。如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出于政績考慮,對環保常常“講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甚至壓制環境執法。讓這些負面因素暴露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監督,必然對環境執法者形成強大的輿論支持。 引導社會共治的共識和行動,就要尊重并維護公眾的參與權。近些年,一些重化工和垃圾焚燒項目難以上馬,遭到各地民眾的強烈抵制和反對。客觀分析,政府不重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因素。治理環境污染,政府的督查和執法不可取代,而公眾參與更是不可或缺。從國際經驗看,公眾參與是環境保護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許多歐洲國家,市場、環保技術及公眾參與被認為是支持環境保護的三個重要支柱。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惠及所有人的事業,離不開每個人的關注和參與,也必然需要用法律制度對公眾參與權予以保障。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落實新環保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切實做好引導,推動公眾參與,激發全社會支持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力,凝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