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盛宴催生第三方認證 綠色債券漸入佳境 |
2016-4-15 9:50:34 閱讀次數:853 |
“從目前國內綠色債券市場來看,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些超出其他國家預期的。”業界資深人士唐嘉欣指出,雖然央行39號公告發布比預期略晚,但短短幾個月,市場對綠色債券的需求增加迅速,更多金融機構和企業都在排隊準備。 不僅“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G20會議也新增了綠色金融議題,綠色金融的潮流不可阻擋。若將央行2015年12月發布的第39號公告視為我國綠色債券市場一個標志性起點的話,那么僅3個多月,在各方推動下,我國“貼標”綠色債券已逐步駛入快車道。 3月29日,浦發銀行披露了今年第二期綠色金融債的發行情況,5年期的“16浦發綠色金融債02”最終票面利率為3.20%,與可比政策性金融債的利差僅為17個基點左右。至此,國內已發綠色金融債規模已達490億。 這一數字有望在今年繼續增長。一方面,綠色金融債券具有一定的融資成本優勢。今年1月,浦發銀行與興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3年期綠色金融債券,利率2.95%,而同期商業銀行發行的同期限、同評級金融債發行利率則在3.00%—3.03%之間。 據公開資料,包括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綠色公司債券發行。“預計在上交所綠色公司債試點通知發布后的不到2個半月,就有望看到首單綠色公司債出來。”唐嘉欣預計。 市場空間巨大 近年來,國際綠色債券市場規模成倍增長。來自近日權威媒體發布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是2007年綠色債券首次問世以來發行量最高的一年,而2016年有望獲得更大突破。據長江證券研究所分析師估算,2015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總額近300億美元。2016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總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按照馬駿的預測,2016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可能占據世界“半壁江山”。 “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據相關機構統計,中國綠色產業的年投資需求在2萬億元以上,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15%的綠色投資需求。”知名證券分析師周冠南表示,這促進了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綠色債券為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融資成本較低的渠道。綠色金融債還有助于緩解銀行期限錯配問題,提升中長期信貸投放能力”。馬駿說。 我國綠色債券起步較晚,但增速較快。特別是2015年底央行和發改委相繼出臺綠色債券相關指導意見后,綠色債券發行速度明顯增加。 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在銀行間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這標志著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正式啟動,”馬駿表示,“過去綠色投融資渠道單一,主要是綠色信貸,今后,綠色債券市場或將逐漸成為綠色產業融資主渠道”。 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初正式發布了《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的通知,明確了綠色企業債的定義及支持領域;3月份,上交所發布《關于開展綠色公司債券試點的通知》提高綠色公司債券審核的效率。“我國綠色債券發展正式從民間的自發行為步入政府主導的發展時期,在配套的監管政策指引下,綠色債券市場有望實現快速、有序、健康發展。”周冠南認為。 催生第三方認證需求 事實上,但目前為止國內發行的綠色債券中大都引入了第三方認證。浦發銀行、青島銀行引入的認證機構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農業銀行引入的是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首單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人協合風能引入的認證機構是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興業銀行則委托了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心進行評估;此外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介紹,公司目前也在積極協助國內某大型金融機構開展海外發行綠債的認證工作。其他的提供第三方認證的機構還包括傳統的環境咨詢調查機構。 提到綠色債券的第三方認證,此前媒體報道中看到涉及的名詞可謂紛繁復雜,如:綠色評級、第二意見、綠色評估等等。其實,這些都屬于第三方認證的范疇。 業界資深人士何琪表示,第三方認證的價值在于能大大提升綠色債券的公信力。“綠色債券在發行期和存續期都可以有第三方進行獨立鑒證,發行期對綠色債券的鑒證可幫助投資者了解綠色資金妥善運用到符合條件的項目,并幫助投資者了解發行人相關的流程和控制措施的嚴格度,而存續期對綠色債券鑒證,可以了解資金使用,以及環境效益是否符合預期。” 其實,在綠色債券方面,會計師事務所能提供的相關服務不只是認證。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經理吳倩介紹,除了認證以外,會計師事務所也可以提供前期的評估,以及安排發行的相關事宜,包括和投資人對接,還有幫助客戶更好的了解評級機構的要求和關注點。不過她也強調,在這三大類的服務中,“我們覺得做了前面兩個,可能第二個就不適合再做,或者只做第一個或者第三個,如果全做會影響一些獨立性。” 規避劣幣驅逐良幣 與普通債券相比,綠色債券所募集資金應投入節能環保、空氣治理與防污染、新能源、新型城鎮化等環境友好型項目,并應使項目能真正實現綠色目標。 根據央行的規定,對于綠色金融債建立了發行核準的綠色通道,并將綠色金融債券納入人民銀行相關貨幣政策操作的抵(質)押品范圍等。發改委的前述《指引》也給予綠色債券多項優惠政策。 誠如“加快和簡化審核類”債券審核程序,提高審核效率。同時放寬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準入條件,包括將“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比例放寬至80%”;“綠色債券不受企業發債指標限制”;“在資產負債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發債規模時不考察企業其它公司信用類產品的規模”等。此外,企業綠色債券在用途方面也更加靈活。 有了這些優惠措施,加上融資成本較低,也容易催生一些發行主體的“漂綠”行為。即一些債券打著綠色債券的旗號,實際資金并未進入綠色項目領域。這也正是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馬駿所擔憂的劣幣驅逐良幣。 在馬駿看來,關鍵是要保證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募集的資金真正的投入到綠色項目中去。他表示,“在監管層面也需要發各種各樣的公告性指導意見,要求發債企業進行披露,這是要求,但是誰來保證執行,需要第三方機構,需要評級機構給予監督”。 國際經驗表明,引入獨立第三方的綠色評級與認證是保障綠色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與準確性的有效機制,將綠色因素引入信用評級則更有助于投資人更全面的評估綠色項目的償債保障能力,吸引投資者進行綠色投資。 馬駿認為,在綠債評級中,還是要逐步提高量化成分。“如果綠債評級和第三方認證搞得好的話,有助于真正綠色企業降低成本,你假設能夠把不同級別的綠色量化出來,有深綠的、淺綠的、黃色的、黑色的,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成為債券定價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