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星空不斷“消失” 光污染治理勢在必行 |
2016-7-16 8:17:54 閱讀次數:824 |
全球已有2/3的城市看不到星座和銀河,許多天文臺已不能使用,許多動物生存遭遇影響……究其原因,竟然是由于人工白晝等光污染的蔓延。如何拯救逐漸“消失”的星空和生物,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新課題。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的話語依舊振聾發聵,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滿天星斗的景象早已難覓蹤影。 據統計,由于人工白晝等光污染的蔓延,現在全球已有2/3的城市看不到星座和銀河;許多曾經的天文臺已不能使用或者受到威脅;許多動物由于晝夜不分,使其活動能力、辨位能力、競爭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受到影響…… 如何拯救逐漸“消失”的星空和生物,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新課題。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發會”)召開的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新聞發布會上消息顯示,中國首批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阿里暗夜保護區和那曲暗夜公園已在6月落戶西藏自治區。 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落戶阿里和那曲 近百年來,由于過度使用照明而導致光污染蔓延,全球2/3的城市已經看不到銀河和主要的星座,人與生物圈的夜間環境受到侵蝕,天文科學觀測受到干擾。近年來,這種狀況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中國生物性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星空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星空會”)負責人王曉華表示:“光污染使我們失去了自然的黑夜,干擾生物周期和天文觀測。如何應對光污染的威脅、保護星空資源和遺產,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事實上,暗夜保護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算新興事物。 1988年,在一些專家的倡議下,“防治光污染與夜間環境保護”被國際社會所認識和關注,致力于星空保護的國際組織——國際暗夜協會應運而生,呼吁通過加強規劃管理,合理布置光源,防范光污染,讓人們找到可以享受星空的地方。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際暗夜協會先后在美國、非洲、歐洲、大洋洲認證了66個暗夜保護地,但在亞洲,這類認證保護地尚屬空白。 本次在阿里、那曲建立保護地實現了中國國際暗夜保護地零的突破,并有望獲得亞洲首個國際認證。 王曉華介紹說,中國首批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已分別于落戶阿里、那曲地區。未來兩地將分別建立阿里暗夜保護區和那曲暗夜公園,開展星空資源保護和天文觀測,同時打造集“科研、環保、科普”為一體的星空文化產業。 據介紹,在暗夜保護地試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將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規劃、改造和管理,比如規定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在保護區內不應有向上投射的燈光,采用全遮擋的照明設施,相關色溫不能超過4000k,防止和控制光污染。同時,配套建設星空體驗區、望遠鏡觀測區和旅客服務區等基礎設施,推動當地星空文化產業發展。 問及為何首批選址在西藏?王曉華指出,西藏在暗夜保護方面擁有優勢資源。“這里人口少、照明少;海拔高,降水極少;星空資源非常豐富,具備建設暗夜保護地的先天自然條件。”以阿里為例,晴天率達80%以上,大氣通透度0.1以下,大氣穩定,視寧度優于0.8,擁有優異的夜空質量。 事實上,經過10多年的選址,新的世界頂級天文臺———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就落戶此地。 正如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房靈敏所說,阿里和那曲暗夜星空項目,將為天文戰略選址和自然生態區提供夜間環境保護,為當地開辟新型的星空文化產業,并將為國內的暗夜星空事業提供示范和導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創新價值。 暗夜保護不是讓城市都“暗”下去 暗夜保護是讓城市不再發展夜景,減少燈光么?面對種種疑問,綠發會法律部主任王文勇表示,“暗夜星空保護,并不是說號召城市舍棄燈光的使用”。他指出,人造光源的發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暗夜保護與此并不矛盾。“我們提倡的是節制自己的欲望,去掉過度的使用。比如減少使用那些故意往上空照的燈光。” 王曉華也指出,暗夜保護的目標地也并不是城市,而是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通過推廣科學合理的照明,將燈光的使用控制好,讓“光污染”不再蔓延,“讓人們走出城市后能找到觀察星空的地方。” 在為此次項目落地感到欣喜的同時,中國星空會的專家們也覺得慶幸。“如今,阿里地區的星空保護也迫在眉睫。如果繼續走過去的老路,阿里等地區也會成為‘興隆’第二。”王曉華說。 這個“興隆”是指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建立的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曾經一直是國家主要的光學觀測基地。但60年過去,隨著城市的發展,當地光污染增長迅速,觀測能力降低,已經嚴重影響到科學研究,興隆觀測站的意義已大為減弱。 在阿里地區政府所在地獅泉河鎮,“人口集聚,燈紅酒綠,頗為繁華。”綠發會的專家在選址時大為驚訝。“幾年前,這里還是荒涼、閉塞的小鎮。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不提前規劃,對燈光加以管理,這里也會重蹈興隆的覆轍。”王文勇說。 空氣質量也是建立暗夜星空保護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曉華介紹說,目前,中國星空會正在參照國際標準、國家有關規定制定中國暗夜地方的建設與評定標準和認證管理辦法,未來將按照相關標準指導暗夜保護地的各項工作;同時,向國際暗夜協會提交申請,獲得國際認證。 城市夜間燈光夠用就好 我國一直處在光污染環境立法的空白點。某些省市的條例、規定中雖然明文規定了光污染,但都只是原則性規定,也無相應的罰則,不成體系。 目前,光污染和暗夜保護對我國政府和大眾來說還相對陌生,一些地方為了城市夜景盲目鋪設燈光,政府的引導宣傳力度也不夠。再加上光污染是一個不易測量的東西,危害較隱蔽,很少有人認識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國家應制定與光污染有關的技術規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 政府部門、NGO、志愿者有責任和義務加大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通過宣傳單、標語、文章、宣傳欄等大力普及光污染基本知識,提高公眾對光污染危害性的認識,積極行動起來,踐行綠色生活理念,盡量關掉不必要的光源,倡導城市夜間燈光“夠用就好,適度照明”,呼吁公眾自愿參與“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等。 要減少光污染這種新污染的危害,關鍵在于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合理布置光源,加強對廣告燈和霓虹燈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裝置,限制使用反射系數較大的材料等措施勢在必行。作為公眾,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帶長時間滯留,若光線太強,房間可安裝百葉窗或雙層窗簾,根據光線強弱作相應調節;另一方面應全民動手,在建筑群周圍栽樹種花,以改善和調節采光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