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就協同治理新標桿 京津冀下活生態“一盤棋” |
2016-9-17 8:16:57 閱讀次數:711 |
從八達嶺到司馬臺,再到金山嶺,作為古代北京的軍事防御屏障,早已聞名遐邇。如今,作為生態環保領域的典型樣本,京津冀三地正緊密攜手、深度合作,共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投入不足,水源如何豐沛?近30年來,京津冀水資源量減少113億立方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缺水,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最大制約。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連鎖反應。水量小—水污染—水短缺,惡性循環。森林—湖泊—濕地減少,一個個盛水的“盆”變小,水安全亮起紅燈。
“水病”似血脈不通,霧霾致呼吸不暢。2013年,京津冀的空氣質量一半以上時間不達標,北京重污染天氣比例16.2%。衛星云圖上的“灰鍋蓋”、顯微鏡下的霾顆粒,一次次觸動人們的敏感神經。給超載的環境減負,讓脆弱的生態堅強,三地全力壓煤、控車、降塵。
然而,空氣會串門,水流能跨界。無論是快見成效,還是解決根本,治污都需三地聯手:既要自掃門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現實問題倒逼制度設計,打響綠色保衛戰,集結號嘹亮催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區域生態重建帶來一次歷史性機遇。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一張“生態藍圖”管到底,三項“協作機制”做到位。過去,各擺生態區、產業區,區域間“綠屏”斷裂、“綠廊”錯位。
迎來“綠色時代”
早在2015年12月30日,由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規劃》)發布,《規劃》中提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這意味著京津冀地區在2020年便可初步擺脫霧霾的困擾,迎來“綠色時代”。
《規劃》中明確了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六大重點任務、生態保護五大區域等。其中明確指出,京津冀地區是中國水資源最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這些問題是當前及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到2017年,京津冀區域力爭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大氣、水、土壤防治目標;到2020年,區域城鄉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6個百分點,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等。
《規劃》還首次規定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的紅線,給出了具體的濃度限值,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將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據監測,2014年,長三角地區的PM2.5年均濃度為60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地區42微克/立方米。這也意味著,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水平將達到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水平,霧霾污染大幅下降。
此外,《規劃》提出了六大重點任務,包括:建設區域生態屏障,著力保障區域水安全,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改善土壤和農村環境,強化資源節約和管理,以及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生態引領轉型升級
相比北京,津冀兩地特別是河北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處理好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和環境質量改善的關系,三地的轉型升級步伐正在加快。淘汰和騰退,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河北要補發展水平的短板,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如何去產能是第一位的任務。”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河北省副省長張杰輝表示。
在2015年壓減鋼鐵產能1360萬噸基礎上,河北今年將壓減煉鐵產能1726萬噸、煉鋼1422萬噸、煤炭1309萬噸,化解過剩產能力度與去年相比明顯加大。同時,張家口、保定、廊坊三市將研究制定鋼鐵產能的全部退出方案。
淘汰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一方面改善了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則為發展贏得了更大空間。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快于全國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1297項,成交額達49.5億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能是污染的再次轉移,同時要符合地區發展的功能定位。作為京津冀生態涵養區,天津市薊縣確定了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外溢功能重點地區的目標,對入駐項目的挑剔則近乎苛刻,確定只引進八大類項目。
薊縣對于引進項目的限制,符合《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要求:嚴格執行京津冀三省市發布的產業負面清單,嚴禁超出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的項目落地建設。用環境承載能力為地方承接項目劃框框,換來的是京津冀三省市更多的高端產業投資。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北京高技術制造業、旅游產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6%和39.1%。天津市租賃和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以及文化等行業投資分別增長41.4%、1.1倍和33.6%。河北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6.3%,比第一季度加快6.7個百分點。
聯防聯控尋突破
基于上述背景,2015年,環境保護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三地無論是從合作、政策、投入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從定期會商、聯動執法到統一重污染預警標準,一年來,三地在協同治污方面不斷摸索,做到了“1+1+1>3”。
在大氣治理方面,通過前期的嘗試和摸索,2016年3月2日,面對新一輪霧霾的襲來,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滄州六市首次統一實施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同步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啟動Ⅲ級響應措施。預警標準的統一,為三地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奠定了基礎。
水污染防治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環保部門日前剛剛簽署了《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污染問題聯合處置協議》,正式建立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水環境污染聯合執法機制。這一協議的簽署,對進一步防范跨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水污染糾紛和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管控,有效預防與處置跨京津冀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確保區域內的水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治理環境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特別對于治理污染面積大、任務重的河北省來說,資金保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京津冀緊密抱團,北京、天津擔任起幫扶責任。“目前,京津已經開展結對幫扶廊坊保定唐山滄州大氣治理,并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合作協議。北京支持廊坊、保定4.6億元,天津支持唐山和滄州4億元開展大氣治理工作。”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莊志東說。
從五年規劃來看,京津冀地區已經對大氣、水污染治理進度下達了“硬任務”。從國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清晰的描繪出,未來五年內三地的水將更清、天將更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