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長江共聚多方合力 生態補償制仍遇“寒冬” |
2016-10-21 8:17:29 閱讀次數:922 |
長江經濟帶規劃如期而至,這項涉及9省2市的區域發展戰略,范圍前所未有之廣,理念前所未有之新,它創造了我國區域戰略從項目開發轉向綠色發展思路之先河。為長江留白為未來留綠,延綿的長江流域如何在生態先行的規劃統領下,實現黃金水道的真正復興?這個答案回響歷史,叩應未來。
近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至此,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三大空間戰略均已落地。 先休養,后生息,這是如今長江經濟帶的主旋律。雖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側重于地區間的協同,但與長江經濟帶一樣,二者都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此次長江經濟帶規劃綱要將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提到了首位,在此之下才談要素如何自由流動、產業如何梯度轉移、對外開放如何深入,這是此前區域規劃中所少見的,也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區域戰略的一個重要變化。 誠然,“長江經濟帶發展涉及多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目前,在長江流域管理方面,存在協作機制不完善、流域立法進程滯后、部門管理職責交叉等問題。”水利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那么,如何加強流域涉水事務綜合管理,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合力?橫向生態補償制,成了業界的關注焦點。業內人士指出,要想有效推進長江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就現實情況來看,長江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工作面監多重博弈。 由于水具有流動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需要上下聯動,而現行環境管理體制主要是屬地監管,不少流域上下游溝通不暢,工作效率不高,嚴重制約了流域治理效果,也不利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同時,我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重要江河流域的上游地區,一般都是相對貧困、生態敏感區域,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產品,而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要求補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下游地區人民群眾要求進一步改善水質,保護生態環境的愿望也很迫切。因此,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以達到解決上述問題的目的。 用財政部副部長劉昆的話說,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財政制度的一項重要創新。橫向生態補償體現了權責對等的基本理念,上游地區提供更好的生態產品,并能夠實現價值補償,從而真正激發流域地區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客觀評價依據,可以有效動員各方力量統籌運用結構優化、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手段,形成工作合力和聯動效應;橫向生態補償既將資金支持集中于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解決一般性轉移支付精準性不夠的問題,又給地方在統籌資金使用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權,解決了項目資金安排的缺陷。 基于上述背景,一攬子政策紅利相繼落地: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流域上游與下游之間,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補償”。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標志著各方期待已久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將獲得重大進展。《意見》要求,未來在生態補償方面將著力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長江黃金水道環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 但“目前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還只停留在政策層面,尚未有一個總體的規劃。”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進而指出,地方層面,則存在一些零星的嘗試,跨省的生態補償,除新安江試點外,目前只有粵閩桂的汀江至韓江流域、九洲江流域進行試點。而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第一輪試點已經結束。在目前國家層面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尚未有一個總體規劃的情況下,新安江的試點能否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由于橫向省與省間生態補償缺乏法規政策約束,導致除資金補助外,目前新安江流域在產業扶持、技術援助、人才支持、就業培訓等補償方式方面均沒有一個可以“搬上臺面”的合作案例,從第二輪試點艱難“誕生”可以看出,橫向生態補償還是陷入了“知易行難”的困局,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地區與下游地區之間亟須建立有效的協商平臺和機制。 與此同時,在流域之間與省域之間難以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進長江流域的橫向補償工作?環保部一位副司級官員曾指出,目前財政部和環保部正在共同推動長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通過上下游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流域保護和治理的長效機制。 而若要建立這樣一個綜合性的管理機制,需打破原有行政管理框架,從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要想實施的確是困難重重。來自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在籌備相關流域法的文本,而各個省市之間意見尚無法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