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做爰猛烈动态图试看_cosplay粉嫩福利禁漫画_天天躁夜夜燥2021_武松大战潘金莲嗯啊轻点

 
環境保護信息日趨透明 “互聯網+”將成生態新利器
2016-12-10 10:03:12 閱讀次數:949

  近日,圍繞環保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新媒體對公眾參與的作用等問題,相關媒體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展開了對話。馬軍說:“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可以有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尤其是與移動互聯網結合后,可以非常便捷地傳播環保信息,讓公眾充分了解環保工作。”


  近年來,關于環境保護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要求日趨明確,在這樣的法律支持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了數據平臺“蔚藍地圖”APP,通過這款APP,可以對空氣、廢氣源、水質、廢水流等進行監測,同時,公眾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舉報監督。以某污染企業為例,既可以看到當前的監測值,也可以查閱歷史排放數據。這也成為新媒體參與環保信息公開的一個例子。圍繞環保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新媒體對公眾參與的作用等問題,相關媒體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展開了對話。


  新媒體互動性作用不小


  媒體:“蔚藍地圖”APP上線運行已有一段時間,在你看來,運用信息技術、新媒體推動環保工作有哪些好處?


  馬軍: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可以有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尤其是與移動互聯網結合后,可以非常便捷地傳播環保信息,讓公眾充分了解環保工作。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互動性,這就和以往單向度的傳播不一樣。這種帶有互動性的傳播,實際上為公眾參與環保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


  過去,人們反映一些環保問題,很多都是通過舉報的方式,比如寫信、打電話。后來又建立了環保網站,便于人們反映相關問題。不過,這些方式基本上還是屬于單向度的,互動性比較少。一旦得不到滿意回應,公眾很難有繼續提出意見的空間,也就是說,很難和環保部門產生及時的溝通和互動。新媒體恰恰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蔚藍地圖”實際上也是借助于移動互聯網,通過APP的形式,再與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相結合,尤其是微博的形式,處于全程公開的狀態,公眾是公開舉報,環保部門也是公開回應,包括相關企業,如果因為污染問題被舉報、被曝光,也處于公開的狀態。企業回應不回應,都處于公眾的注視之下。過去,有的大型企業基本上不回應污染問題,但是現在通過“蔚藍地圖”發出的舉報,目前共有六百家左右的企業作出了回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大型企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


  媒體:新媒體雖然具有互動性強的好處,但一直以來,新媒體也是各種不實信息傳播的渠道。另外,環保監測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這兩個問題是否會制約運用新媒體推動環保工作?


  馬軍:新媒體的互動性有利也有弊。新媒體較強的互動性有時候會產生這樣的情況,那就是一些信息不確定、失真。有些時候,新媒體上傳播的一些信息無法完全確認。“蔚藍地圖”之所以能得到更多的回應,就是因為基于大家都能夠認同的數據,基于環保部門要求企業安裝監測設備所提供的數據。這就使得各方都能夠在權威數據的基礎上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公眾舉報也通常是基于這些數據。有些時候,排放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真正明確這些問題需要用數據來說話。“蔚藍地圖”結合權威數據開展環保工作,更容易得到環保部門乃至一些企業的認同。


  媒體:目前,環保部門對于信息技術、新媒體參與環保工作持怎樣的態度?


  馬軍:一些環保部門也看到了新媒體有利的一面,能夠幫助環保部門處理一些難以處理的舉報。目前在有的省份,比如山東,環保部門對于“蔚藍地圖”的舉報基本上都會去處理,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很不錯的。除了山東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比如浙江,都在對此積極跟進,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新媒體確實打開了公眾參與、監督環保問題的新渠道。


  新媒體需信息公開保障


  媒體:大數據是現在比較火的一個概念,運用信息技術、新媒體推動環保工作是否和大數據存在一定聯系?


  馬軍:我們試圖朝著大數據的方向努力。大數據對于數據的要求是很龐大的,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數據離大數據還有一定距離,但是應該說,與過去的數據相比已經有了巨大擴展。十年前,我們剛剛開始搜集相關企業環保違規、超標方面的數據時,大約只有2500條左右的數據,到今天這樣的數據已經突破了29萬條,這些數據都是政府發布的。近年來,數據搜集的速度在不斷提升。隨著實時數據的發布,整體數據的量有了很大提升,包括實時空氣質量以及少量實時水質,還有大量企業廢水、廢氣的實時數據。現在每天基本上達到了百萬級別,再加上氣象數據,就更多了。當越來越多的數據匯總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環保大數據的雛形。接下來,就可以把數據匯總進行應用,比如把環保數據、氣象數據,還有地理方面的數據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更精準地對霧霾、水污染等環境風險進行分析、預測。環保部門目前在數據搜集方面也進展很快。三年前,沒有什么城市監控PM2.5,到今天,有四百多個城市都在發布實時數據。


  媒體:推動環保大數據,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工作?


  馬軍:為了更好形成大數據,還可以考慮增加眾包的數據,讓更多人參與監測并匯總。當然,各種監測方法得出數據的質量、精度、用途都是不一樣的。目前,在水質方面拓展數據來源已經有了初步嘗試,那就是黑臭河舉報。對于黑臭河的治理,是“水十條”的重要一環,由環保部和住建部負責,目前建立了一個微信平臺,接受公眾舉報,這也是有關部門對新媒體積極應用的體現。有關部門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進一步把后臺與我們的后臺進行了聯通,這是政府部門與環保組織平臺第一次進行互聯互通。這樣就能把彼此所掌握的信息更好應用起來,比如“蔚藍地圖”的用戶得到線索并拍照后,可以直接進入上述兩個部門的平臺舉報。我們所能做的,是把這些信息直接在電子地圖上標注出來。如果用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一個時間軸,就能明顯看到黑臭河治理工作的進展。


  媒體:根據你的介紹,環保部門也很重視信息技術、新媒體對環保工作的作用,而且已經有所作為。在你看來,今后運用信息技術、新媒體推動環保工作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馬軍:我們希望把“蔚藍地圖”做成一個為公眾提供環境信息服務的APP。對于APP而言,要具備強大的服務功能才能擁有更多用戶。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多,對于一些污染問題,可以形成圍觀效應,讓更多人參與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向環保部門進行投訴、舉報。


  媒體:為了更好運用信息技術、新媒體推動環保工作,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強化制度保障?


  馬軍:要想用好新媒體推進環保工作,需要在制度層面進一步加強對環境信息公開的保障。一些環保問題存在技術門檻,這會讓公眾參與感到困難,也不利于各方形成共識,甚至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恐慌,所以要盡可能通過有效的制度推動環境信息公開。數據越公開,新媒體越有用武之地。目前,盡管環保信息公開已經取得巨大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是做得最好的,水質方面要差一些,相對而言,地表水還好一點,地下水的數據更少。土壤方面的數據也很少。另外,在與新媒體互動方面,各個地區還存在差異,有的地方在回應新媒體舉報方面很積極,但有的地方卻很少回應,這方面也需要強化制度保障,希望各地都能建立起逐級回應的制度。現在新媒體已經比較普及了,如果互動沒有跟上,公眾舉報、投訴不斷累積,環保部門也會陷入被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