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國垃圾分類的典型模式 |
2017-2-2 23:41:21 閱讀次數:1010 |
隨著生活水平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垃圾成分中,金屬、紙類、塑料、玻璃被視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應不低于33%。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如食品、草木和織物可以堆肥,生產有機肥料;垃圾焚燒可以發電、供熱或制冷;磚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所以說“垃圾山”可以變成“金山”。各種固體廢棄物混在一起是垃圾,分選開就是資源。今天,小編整理了幾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垃圾分類模式。 北京:首都模式 北京作為首都,城市管理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國的脈絡。去年7月,“互聯網+垃圾分類”的智慧垃圾分類模式正式落地朝陽區首個試點區域——勁松中社區,12萬戶居民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刷卡積分制度。 垃圾桶有了專屬身份卡:分類流向隨時查。勁松中社區對試點區域內378個垃圾收集點進行了設施信息化改造,為全部垃圾桶嵌上帶有防水功能的NFC電子標簽,讓垃圾桶有了專屬的身份卡。 管理人員在后臺可以瀏覽區域內垃圾桶的實時情況,包括地圖所在位置,垃圾桶基本信息(編號、所屬類別、所屬社區等),垃圾收集時間、收集重量、對應收集車輛。通過對垃圾桶信息的實時采集,可以隨時查看分類垃圾流向,掌握資源回收量,進行有效的溯源管理工作。 積分換大米:居民刷卡熱情高漲。在勁松中社區的可回收資源回收點(綠馨小屋)內,工作人員將居民帶來的垃圾過秤計量,通過積分的累積,居民可以兌換大米、卷紙、香皂等生活用品,此外,居民也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一鍵預約,由工作人員親自上門回收并計量。 車輛安上一體機:收運效率最大化。區域內20輛收運車都裝上了伏泰車載一體機,實時采集車輛的位置、作業里程、收運桶數和收運量,工作人員從后臺能夠查看每一輛車的實時收運情況,進行每日的收運量管理,并借助理論收運量進行收運效率評估。結合垃圾桶產生量、收運頻率、地理位置和歷史狀況等,系統會給出最優收運路線建議,幫助駕駛員在最短時間和最短路程內將垃圾收集到位。 垃圾分類網站:宣傳監督齊步走。通過網站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發布環保新聞,進行活動通知。市民既可以通過垃圾分類網站了解最新的垃圾分類資訊,還能查詢垃圾分類設施分布,實現就近投放。分類網站和微信平臺還為居民提供了監督反饋渠道,居民可以為垃圾分類建言獻策,看到垃圾分類不規范的行為時還可拍照上傳并留言,實現宣傳和監管齊步走。 四川:羅江模式 生活垃圾分類有序。走進羅江縣萬安鎮芒江村5組,只見潔凈的水泥村路圍繞著清澈的池塘,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路旁樹叢和菜地邊上一只只垃圾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上面寫著:“一紙一屑煞風景,一舉一動顯文明。” 走進一戶村民家里,只見墻根邊分門別類地碼放著紙板、玻璃瓶、金屬和塑料4個垃圾堆。村民家里還有兩個垃圾筒:廚房一個,放廚余垃圾;堂屋一個,裝不能利用的垃圾。村民把可以回收的存起來賣錢,不能賣的垃圾則分類丟到村里的垃圾箱。 羅江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按照“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這一流程規范運行,通過戶、組、村、鎮、縣五級環環相扣,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通過這五級環環相扣的“羅江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垃圾處理全覆蓋,農村垃圾全面收集。 建立群眾廣泛參與機制。村里垃圾實行專人管理,每月一人交1元管理費。有人表示,“一元錢”開創村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先河。交了“一元錢”,村民開始主動關注起垃圾治理效果,自覺地參與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去,人人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 全縣建成了近800人的農村保潔清運隊伍,實現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區和死角的人員全面覆蓋。農村的環衛崗位,增加了近千名農村群眾就近就業。現在,羅江每個鎮都建有1個“地埋式”垃圾中轉站,環衛設施覆蓋到村和戶。每3-5戶建1個戶垃圾池,分類垃圾池覆蓋到組,每組建1-2個生態處理池。全縣共修建戶垃圾箱達1.08萬個,密度達到4.9戶/個,每戶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 “羅江模式”基本解決了農村垃圾面源污染問題,達到了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能源化處理。 深圳模式 深圳垃圾分類工作成效明顯。在推進生活垃圾前端分類分流體系建設方面,深圳已初步建立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廢棄織物、年花年桔、綠化垃圾、果蔬垃圾六大資源類垃圾分流分類處理體系。目前深圳市已設置廢電池專用回收箱 11800多個、廢熒光燈管專用回收箱2500多個,近年來,共回收處理廢電池15.9噸、廢熒光燈管27.2噸。在“大件垃圾”處理上,深圳市每天產生廢家具等大件垃圾約500噸,各區委托企業集中收運,日均回收量158噸。 深圳生活垃圾中廢品回收率62.5%。從深圳《關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情況的報告》知悉,深圳市生活垃圾中廢品回收率達到62.5%,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的空間有限,而通過推動清潔生產、倡導綠色消費,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則大有可為。 改進路邊垃圾箱設置,加強分類指引。從《報告》中也了解到,深圳將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前端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探索改進路邊垃圾箱設置。逐步、適當減少路邊垃圾箱數量,研究設置標識指引更加清晰、便于分類投放和分類收運的垃圾箱等方法,避免“前端分類、后端混合”。同時要進一步推廣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理技術應用。 此外,深圳將盡快就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實施情況改進措施,按程序啟動立法工作,為強制實施垃圾分類的教育、監管、執法等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用三至五年時間積極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的“深圳模式”。 上海:寶山模式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唐家富認為,寶山綠化市容局緊緊抓住垃圾廂房管理這個牛鼻子,建立垃圾分類專管員隊伍,對改進居住區環境衛生面貌是一大創新。 寶山區副區長王益群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把握加強垃圾廂房管理,推進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要通過成立“黃馬夾”專管員隊伍,實施小區垃圾廂房專人管理機制,對小區垃圾廂房、建筑垃圾堆放、綠色賬戶等工作進行統一管理,不斷提升市民滿意度。二是要把握重點,落實責任,加快垃圾分類工作的拓展和“寶山模式”的建立。通過加強領導、把握重點、轉變觀念、著眼長遠來統籌推進垃圾廂房專管和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不斷改善地區市容環境整體面貌,為建設環境更加美麗的濱江新城區而不懈努力。 廣東:輕工模式 自2014年起,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的生活區便多了一批由企業設置的靚麗的智能分類垃圾桶。住校的師生只要具有垃圾分類習慣,就能通過智能分類垃圾桶獲得好處: 在分類垃圾桶上刷一下學生卡或用戶卡,相應的分類投放口就會自動打開,分好類的垃圾被投放后,智能垃圾桶會記錄投放者的投放時間及投放者身份,并初步判斷是否分類投放準確。當投放者所投放的垃圾被確認投放準確后,就能獲得相應積分。通過獲得的積分,師生可以到學校商店換購生活用品,也可以代繳快遞費用。 企業也可通過智能垃圾桶實時更新的各種垃圾數據,管理校園的垃圾分類。 過去3年,這種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垃圾分類“輕工模式”,迎來了不少希望推廣垃圾分類的各界團體關注。這套機制,甚至超過了一些美國大學的垃圾分類做法。據運營輕工學院智能垃圾桶的企業介紹,該分類系統準備在廣東金融學院推廣,該企業目前還在跟廣州另外兩所高校談合作。 寧波:“二分法”模式 在垃圾分類初期,下畈等試點村采用“四分法”進行分類,即餐廚、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岔路鎮副鎮長王紅兵表示,“以前像老周這樣經常搞錯的村民不在少數,‘垃圾錯投’現象時有發生,把一些有害的包裝紙當成可回收的垃圾投放,給后續分揀帶來不便。” 針對“四分法”標準細、不易推廣的弊端,岔路鎮率先升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簡化源頭分類程序,每家每戶統一配備綠色和藍色兩個垃圾桶,先由村民進行簡易分類,要求將廚余垃圾等容易腐爛的垃圾放進藍色桶,其他不易腐爛的放進綠色桶,然后由專職分揀員每日上門回收,再開展二次分揀、分類處理。 據了解,按照原先的“四分法”,村里需向每一農戶發放四個垃圾桶和四份垃圾袋,而采用新辦法,這些物資支出減少了一半。“以一個1000戶的村莊為例,采取‘二分法’之后,除去支付分揀員工資、設備維護等成本后,每年可節省經費近12萬元。”分揀員表示。 目前,“二分法”已在下畈村成功運作。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破解普通群眾對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準確率”不高的難題。該鎮計劃在全鎮建制村推行,打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這場持久戰。 浙江:衢州模式 垃圾兌換超市。村民表示,去年5月,村里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雖然村兩委做了大量工作,還是存在垃圾分類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垃圾落地的情況。采取垃圾兌換后,垃圾量明顯減少。 華民村在“垃圾兌換超市”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引入積分制,鼓勵村民參與村莊保潔。每個月,由退休干部、黨員等組成的督察隊會對村民的門前三包、庭院綠化等進行打分,當月滿90分的農戶可到“垃圾兌換超市”領取一塊肥皂作獎勵,全年每月滿90分可領取一把拖把。同時,華民村還推出了《志愿者愛心積分卡》,村民每參加一次村里組織的清潔活動,都能記上1分,每分相當于5元錢,可到“垃圾兌換超市”換取等價生活用品。 引入廢品收購市場主體,兌換更靈活。為減輕垃圾兌換超市的壓力,村里免費提供一處緊鄰超市的空地,掛上“上街村便民服務廢品收購站”的招牌,每周一上午9點到下午3點超市開放時,收購站人員到場以市場價回收廢品,收購站不便回收的生活垃圾由村民拿到超市兌換。 目前,馬金鎮已有25個村開設了“垃圾兌換超市”,還有11個村正在籌建。“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結合本地實情探索新模式,比如在自然村多而散的行政村跟小賣部合作,由村里出資交給小賣部運營。通過創新,讓垃圾兌換制度在鄉村扎根,從而實現垃圾不落地的最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