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釋放巨大驅動力 環境監測市場量級擴容 |
2017-5-8 14:54:15 閱讀次數:1383 |
“十二五”期間環境監測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不僅釋放了水、大氣等領域的防污治污需求,也帶動了環境監測行業的需求。進入“十三五”,環境監測行業已然成為環保產業中發展的重點,政府打造了以空氣環境監測,水質監測,污染源監測為主體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形成了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對企業而言,要順應環保發展趨勢,抓住環境監測儀器行業重點,提供優質檢測產品,打造知名品牌,才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環保行業受政策、法規及監管的驅動,在環境訴求加強的情況下,尤其是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內環保市場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趨勢。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分支,也有近千億元的市場潛力。 政策利好釋放巨大驅動力 2015年2月,環保部發布《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動全面放開服務性環境監測市場。2016年,環保部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和《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明確將適度上收環保質量監測事權,建設覆蓋全國的監測管理體系。“這解決了長期以來地方環保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問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三年環境監測領域投資有望快速增加。 而“十三五”環保規劃的出臺以及各項政策的推進,更加體現了環境監測已成為環保領域剛性需求,也彰顯了未來環保行業以前端監測為一大重點的發展機遇。在政策紅利不斷加碼的背景下,環境監測領域的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并成為環保行業未來幾年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市場規模有望呈量級擴容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預計,全球環境監測市場將維持上升態勢,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20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而中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元,五年復合增速約為20%左右。 業內分析還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設備銷售將達760億元以上行業增速對比“十二五”大約在25%左右,市場空間超過1000億元。環境監測儀器也將向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動化、系統化和智能化的方面發展。同時,隨著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監測儀器的生產也將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環境監測行業仍存在漏洞 政策的密集出臺開啟了環境監測千億市場“藍海”,一直被認為是“小而精”環保細分行業的環境監測行業未來增量市場可期。但環境監測行業存在的問題同樣亟需重視: 一、惡性價格競爭苗頭已現。在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爭中,價格戰是企業管理常常使用的武器,但結果往往兩敗俱傷。企業之間要形成良好的競爭趨勢,要從“價格戰”轉入“技術站”,環境監測的行業才能更加輝煌。 二、環境監測儀器相對落后。國產環境監測儀器在中低端領域占據市場很大份額,而大型實驗室監測儀器還有新興的監測設備領域,絕大部分都被進口產品占領。所以企業必須加大研發力度,環境監測設備的國產率才會不斷提升。 三、監測人員能力比較薄弱。因環境監測行業涉及多個領域,監測行業需要精通水、電、大氣、物理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而當前專業人員能力比較薄弱,如知識結構老化,科研能力不強,業務能力參差不齊。 企業欲分羹并非輕而易舉 綜上所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對于環保工作將持續加大力度,環境監測領域有望長期受益,期間趨勢包括土壤質量檢測將迎來大幅增長、重金屬檢測促進環境改善、惡臭有望拓展檢測發展空間、微型傳感器挖掘出新的潛力等等。 短期來看,由于“大氣十條”終期考核、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投資都將于2017年完成,大氣、水環境監測設備投資未來兩年的確定性較強。隨著國家與省級監控兩級監控體系的建設、第三方評估和質控手段的引入,擁有較多運營設施,能提供優質數據與污染物分析、溯源等技術的監測企業有望分享更多蛋糕。 此外,針對環境監測領域出現的問題,企業自身需要主動加大研發力度,縮小與外資企業關鍵技術領域的差距,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環境監測市場中分羹,否則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