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列清單 7省市提環保督察整改時間表 |
2017-7-29 10:04:35 閱讀次數:4570 |
7月25日,北京、上海、重慶、湖北、廣東、甘肅、陜西7省市向社會公開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清單,共計375項生態環境整改任務6個月后要見分曉并接受公眾監督。據悉,2016年11月至12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對以上7省(市)開展了環保督察,2017年4月完成督察反饋。
7月25日,環保部公布了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7省(市)開展環保督察后的整改方案,7省市共計確定375項整改任務,其中北京市47項、上海市46項、最多的為湖北省,達84項。各地方案實行清單制,都列出了待整改的問題及措施,提出了治理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于2016年11月至12月組織對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7省(市)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并于今年4月完成督察反饋。 每個地區的整改重點各有側重。北京整改清單中的47項內容,幾乎一多半都與大氣環境治理相關;垃圾非法傾倒是上海當地及周邊民眾的心頭之患,在上海需要整改的46項任務中,垃圾問題占有重要位置;7省市中,湖北整改清單上的任務數量最多,有84項,存在填湖占湖尚未有效遏制、湖泊非法養殖污染突出、部分湖泊水質存在惡化趨勢;重慶市,整改清單中的38項任務多與治水有關;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違規違法建設項目的整改是甘肅整改清單中最受矚目的內容,5萬字的整改清單中,數十次提及祁連山;陜西的整改清單中,關中地區的大氣污染、陜北石油管道泄漏都重點提及;廣東省的清單則提及水環境防治、農村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問題。 針對環境改善目標模糊,提出明確時間表 各地環境改善的目標是什么?有沒有量化的數據?未來幾年能有哪些期待?這些問題大家都關心,但往往說不明白。這次7省(市)公布的整改方案,打好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攻堅戰仍為整改重中之重,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列明了時間表。 北京對大氣、水、土壤的改善提出了量化、明確的目標。“2017年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20年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0%左右;到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到2018年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全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上海則提出:“環保投入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3%左右”的同時,明確到2017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環境空氣質量在2016年取得較大提升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全市生態用地只增不減。 廣東省作出的承諾是:“到2020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5%以上,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33微克/立方米;確保全省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100%達標,全省基本消除、珠三角區域消除已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劣V類斷面。 甘肅省的清單則提出,2017年至2020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89.5%上升至92.1%,劣Ⅴ類水體比例從不大于2.6%至完全消除;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省14個市州所在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4%以上。 針對環保意識差,把環保納入干部培訓內容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指出,北京部分基層干部思想上習慣把環境問題歸于客觀原因,談及大氣污染就強調區域外來輸入,談到水污染就強調水資源不足,對主觀原因和自身工作問題認識不足。 北京市就此提出整改措施:今后將環境保護納入各級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同時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政主要負責人承擔第一責任。各級黨委將環境保護納入黨委重要議事日程,定期聽取匯報,統籌推進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落實。 又如,督察組在督查過程中了解到,湖北省一些地方和部門推進環境保護工作,說得多、做得少,喊的聲音大、抓的力度小,重發展輕保護、重速度輕質量的思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有的同志甚至認為,湖北的水資源豐富,環境容量大,排點污水不要緊。 湖北擬將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列入黨校主體班課程,并納入 2017年省級專題培訓班計劃,舉辦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等專題研討班,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對當年發生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地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不得評為“優秀”等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 針對產業轉型難,加快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 從此次公布的整改方案來看,不少省份對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具體的方案,并以此加快當地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指出,湖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緩慢,2015 年全省重化工業增加值仍占到工業增加值的 40%左右。 湖北省對此提出整改措施,堅持不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清潔生產,加大化解過剩產能力度,煤炭生產企業兩年內全部關閉;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強化源頭管控,全面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 甘肅提出,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規定和產業政策,加強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管理,到 2020 年底,壓減生鐵產能 160 萬噸、粗鋼產能 174萬噸,落后煤炭產能 991 萬噸。 針對落實難,提出每個問題都要整改到位 7省(市)方案實行清單制,強調落實責任,北京市的整改方案,“落實”兩字出現61次,“嚴肅責任追究”幾乎是每個清單的標配。 上海市由市監察局牽頭,市委組織部等有關部門參加,對貫徹中央決策和市委部署不力、未完成環保重點目標任務、環境質量明顯惡化、督察整改落實不到位的以及列入督察組移交問題清單的事項深入調查,逐一厘清責任,依照有關規定,依法依規追責。涉及督察組移交問題的具體處理意見,征得督察組(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同意后,予以落實,并向社會公開。 北京市對責任追求整改方案的表述是:“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移交的問題和線索,深入調查核實,逐一厘清責任,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對整改落實消極懈怠、不主動不積極、效果不明顯的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予以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以鐵的紀律推進整改。” 陜西省的整改方案透露,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共向陜西省移交了15個責任追究問題。對這15個責任追究問題,陜西省將依照《陜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規定,逐一厘清責任,屬于“亂作為”等違紀違規的,由省紀委(省監察廳)牽頭處理;屬于“不作為和慢作為”等履職不到位的,由省委組織部牽頭處理;屬于環境違法的,由省環境保護廳牽頭處理,涉嫌環境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除了實行清單制外,此番公布的幾份整改方案還進一步細化明確了責任單位,重慶等地甚至還寫清了相關整改項目的責任人名字。 例如,重慶要求,2017年底前,嚴格落實禁投清單規定,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5公里范圍內禁止新布局工業園區,加快搬遷主城區12家環境污染隱患企業。該項目的責任領導為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牽頭單位為重慶市經濟信息委。 針對環境執法弱,各地均表示要“加強” 環境執法弱一直是制約環保的一個薄弱環節,從這次公布的7省市整改方案來看,絕大多數都提及要加強環境監管執法。2014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要求全面實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形成環保、公安部門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執法銜接機制,但執法弱的問題并未解決。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提出, 2013 年以來,北京市環保、公安僅查辦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案件 11 起,其中 4 起適用行政拘留的案件有 2 起未能查辦到位,公安機關尚沒有自偵環境污染案件。 北京市就此提出整改措施:健全協調聯動機制,設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工作站,承擔執法協作和案件查處職責任務;同時比照該模式,建立公安與規劃國土、水務等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建立公安、環保部門季度聯席會議、重大案件會商等機制,加強溝通銜接,開展聯合執法。加大懲治打擊力度。全面開展環境污染違法犯罪。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強化考評監督問責。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也提出,甘肅省環境監管執法能力總體偏弱,執法裝備相對落后,加之環境監測、執法專業人員占比低,專業素質、硬件能力不能完全適應工作需要,環境監管執法還比較薄弱等現象。甘肅就此提出,積極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理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各市州、縣區每年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