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擦亮鄉村“秀色”會有時 |
2017-8-12 14:10:09 閱讀次數:4765 |
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過幾年的試點摸索,逐漸找到了推行的難點痛點,正處在從試點走向擴面的關鍵時刻。在實際情況中,寧波結合各地地域情況,采取分類處置方式,因地制宜,效果顯著。
“城市還沒做好的工作,農村怎么做得好?”每當說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不少人便產生這樣的念頭。 經過幾年的試點摸索,寧波市逐漸找到了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的難點痛點,也積累了不少經驗,部分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國前列。8月8日,在三門舉行的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現場推進會上,寧海縣作了交流發言。 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正處在從試點走向擴面的關鍵時刻。如何從試點中總結經驗教訓,從城市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中吸收“養分”,真正推進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 農村垃圾分類試點 從美麗鄉村示范村開始 潔凈是美麗鄉村的底色,有顏值和氣質的鄉村,才會讓人產生向往之情。近年來,市、縣兩級農辦把農村垃圾治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選擇美麗鄉村示范村開始試點,逐步推開。 2015年10月,寧波市啟動以清理農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普通工業垃圾、農業生產垃圾為重點的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基本實現了路面無垃圾、河面無漂浮物、田間無廢棄物、庭院無亂堆放的“四無”整治目標!坝腥斯苁、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為在農村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和2015年,寧波市分別安排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各4個,2016年30個省試點村安排在寧海,今年又將30個省試點村安排在象山和余姚。截至目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村已有587個。 全民參與 生活垃圾減量成效明顯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難,難在哪兒?“難就難在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笔修r辦相關負責人說,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同支持和廣泛參與,垃圾源頭分類就會落空,實現減量化目標便會成為“無本之木”。 寧波市各地在實踐中按照先易后難、先粗后細的推進原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導百姓,用百姓樂于接受的分類方法實施分類投放,破解“誰來建”的難題。 寧海在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之初,按“一村一員”方式,由本村干部、黨員志愿者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走村入街、現場指導、逐戶落實。從縣直機關選派118名“第一書記”,開展全方位、全身心蹲點幫扶,實現農村群眾垃圾分類知曉率100%。同時,制定農村垃圾分類標準、環衛作業標準、綠化養護標準、設施管理標準等,推行8小時動態保潔,讓農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 垃圾分類與村民傳統生活習慣有沖突,怎么解決?寧?h優先抓好農村女戶主、村民代表、中小學生三類重點對象的宣傳教育,讓三類對象知道垃圾為什么分、怎么分、去哪里等問題,帶動各戶接納垃圾分類工作。試行一段時間后,指導各村將衛生保潔和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村規民約。 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后,生活垃圾減量成效明顯。根據去年年底第三方機構對寧?h30個試點村的抽查統計,生活垃圾綜合減量率58%,轉運量下降49%,環衛成本下降近6成。岔路鎮一年的環衛支出比以往減少250萬元。 象山縣墻頭鎮溪里方村是我省首批垃圾分類試點村,也是寧波市“最潔美村莊”。自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以來,溪里方村10個垃圾投擲點垃圾分揀率在95%以上,垃圾量減少超過七成,這張驕人的“成績單”讓“最潔美村莊”推選活動現場走訪的專家和鄉村觀察員不住點贊,直言“城里人也應該向溪里方學習垃圾分類”。 “會爛”和“不會爛” “二分”法掃清推廣障礙 垃圾分類方法只有具備可操作性,才能在農村“生根發芽”,才能從“口號”走向“習慣”。 寧海在推廣初期使用“四分法”(即按餐廚、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分類),在試點擴面中發現,垃圾“四分”模式在下畈、干坑等村試行較好,但在梅花、柴家等村試行時,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婦女和老人操作困難。為此,該縣探索出適合農村主體的“二分”簡易模式,降低源頭分揀要求,為農戶配備雙內膽垃圾桶,分裝“會爛”和“不會爛”兩類垃圾,增設專職分揀員,負責對各戶分類后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岸帧狈ê唵畏奖阋淄茝V,減輕了農民源頭分類壓力,掃清了全面推廣的障礙,同時節省不少經費。 北侖區在農村再生資源應收盡收的基礎上,以廚余垃圾收集處理利用為突破口,在首批20個農村垃圾分類減量村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就地減量資源化,引導農戶以能否腐爛為標準將垃圾分成兩類,經農戶初分和保潔員再分,實現可腐爛垃圾就地堆肥發酵成肥,不可腐爛垃圾由區里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熟人社會” 垃圾分類在農村有優勢 環保意識不強、分類意識淡薄、生活習慣難改……不少人對農村推行生活垃圾分類顧慮重重。但寧波市各地充分立足農村是“熟人社會”的特點,實行“獎優促劣”,使得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較城市社區更有優勢。 不少村莊在推進過程中,每月評比美麗家庭、美麗片區,獎勵先進。部分村莊推行先進榜和促進榜兩大榜單,讓優秀的農戶有動力、落后的家庭有壓力,實現村民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 寧海下畈村將垃圾分類管理分4個片區,主要由女村委、女黨員和熱心村民來監督管理,評選出最佳戶和最佳片區,設置了“紅黑榜”,每月公布一次。 象山溪里方村向每戶村民分發帶有編號的可降解垃圾袋,村里組織了40名村民代表,分成10組經常性檢查丟棄的垃圾袋,一發現分類錯誤便可追根溯源!巴ㄟ^編號,監督員能輕而易舉地確定是哪戶人家分錯了,馬上上門通知。如果出錯的次數多了,村干部就上門做工作,并且示范指導,讓農戶在思想上重視起來。”溪里方村的干部說。與嚴格執行的垃圾分類制度相“呼應”的,是村民扎根腦海的自覺分類意識,如今村里已經不需要安排固定的保潔人員。溪里方從曾經的環境臟亂差村莊,變身為“最潔美村莊”,生活垃圾分類功不可沒。 “罰”是壓力,“獎”是動力。寧海大佳何鎮葛家村村民扔垃圾袋時貼一個二維碼,就能得到積分,并可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小小的“二維碼”悄悄改變著村民的生活習慣。 變廢為寶 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目的 生活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有實現資源化回收利用,才能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目的。 各地結合地域情況,采取分類處置方式。對廢紙等可回收垃圾,通過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區域設點,建立互聯網平臺,定期上門收購;對廢舊電池等有害垃圾,由村莊定時集中回收,再送環衛部門統一處理;對建筑垃圾,以及占農村垃圾近六成的餐廚垃圾,因村制宜,資源化利用。 目前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為垃圾焚燒發電、填埋、太陽能生態堆肥處理和機械成肥4種。寧波市農業龍頭企業寧波開誠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國內先進的廚余垃圾機械分揀以及處理工藝,該企業采用PPP模式在慈溪等地建立廚余垃圾處理中心,日均處理量超過500噸,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摁下開關,廚余垃圾生化機轟隆隆地轉起來,快速“吃進”倒入的廚余垃圾,經過攪拌、碾磨、高溫焚燒、微生物發酵等工序,一天一夜之后,“吃進”的垃圾變成了有機肥料。目前全市累計安裝廚余垃圾生化機113臺,覆蓋228個村莊。 寧海采取“建筑垃圾鋪路、餐廚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創意設計”等方式,實現資源化利用。雙林、天河等民宿集聚村通過將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并建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打造“餐廚垃圾-有機肥-有機農業基地-配送中心-農戶”的綠色產業循環鏈。今年年初,寧海與市農科院合作,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機械成肥作物應用試驗,完成了土豆、番薯等農作物試種實驗。檢測報告顯示,土豆對比增產32.84%,餐廚有機肥中有機質含量高達89%。 北侖春曉街道三山村雙獅社試點廚余垃圾快速機器成肥,目前該社217戶近65%的生活垃圾實現了就地資源化利用。 業內呼吁 用法規健全垃圾分類制度 通過近3年的試點,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 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前期,村莊需要投入資金用于購置物資,包括購買分發到戶的小型垃圾桶、垃圾袋和村莊內部的公共垃圾桶、配備轉運用的垃圾車等。特別是購買廚余垃圾生化機的費用較高,1臺日處理能力在150公斤的垃圾生化機需要十余萬元,還需搭建一個餐廚垃圾生化處理中心。據測算,一個建制村進行垃圾分類的投入費用在30萬元左右,資金缺口較大,需要扶持和落實。 目前,農村垃圾分類比較關注的是可爛垃圾的就地消納,對農村生活垃圾分幾類、怎樣運輸、終端處理等研究沒有成熟方法,缺乏規范分類的標準和精準指導的手段,對可回收利用資源以及有毒有害垃圾處理的制度層面,未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缺乏系統設計,這些都制約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深化推廣。 盡管面臨不少困難,但寧波市各地推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力度不減。去年開始,余姚在美麗鄉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鄉鎮、風景線創建當中,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創建的前置條件,完成了70個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處理任務。 寧海岔路鎮下畈村和胡陳鄉梅山村、象山墻頭鎮溪里方村、北侖春曉街道三山村等村莊,成為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和樣板,下畈村每年接待上萬人次學習參觀,他們的經驗在寧波市各地被廣為復制和借鑒。 今年,是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擴面的關鍵之年。美麗鄉村示范村、示范鄉鎮、示范縣創建單位率先實施,到今年底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制村覆蓋率在30%以上,到2020年,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制村覆蓋率在60%以上。 市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也要做好頂層設計,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列入地方性法規,對當前還沒有明確的農村垃圾分類標準、垃圾分類獎懲機制等空白作出規定,用法律法規健全垃圾分類制度,夯實“污染者付費,少扔垃圾少付費”的法治基礎。同時,盡早出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意見》,明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把這一利國利民的好事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