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做爰猛烈动态图试看_cosplay粉嫩福利禁漫画_天天躁夜夜燥2021_武松大战潘金莲嗯啊轻点

 
中國內陸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取得突破
2015-1-16 8:35:02 閱讀次數:910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13日對外通報,干旱內陸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取得突破,其成果在甘肅、內蒙、新疆、陜西、寧夏等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累計經濟效益34.2億元(人民幣,下同),促進了中國西北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

  內陸河,是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或在內陸消失的河流。據統計,內陸河流域占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5%,并以10%的綠洲養育了本區85%的人口和93%的GDP產出。

  中科院寒旱所歷時50余年的系統檢測和研究,在綠洲平原建立了地表與地下水轉化的定量關系,破解了該區域水循環的調控技術。

  中科院寒旱所副所長馮起在蘭州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他們創新集成了水源涵養林保育、人工綠洲防護體系建設與天然綠洲生態恢復等配套技術,首次建立了內陸河流域山地-平原-荒漠系統生態恢復的水調控模式。

  馮起舉例說,比如,對石羊河流域采取工程固沙,再栽植抗旱作物靠降水生存,15年蓋度達20%以上;對黑河流域提出實施中下游定量分配方案;對塔里木河流域提出“地下水位”生態調度方案,為生態輸水及區域水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中科院寒旱所披露的統計顯示,干旱內陸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推廣面積達540萬公頃以上。其中,“甘肅雨水工程”已納入國家商務部援外計劃,面向116個發展中國家開展培訓。

  這項研究成果“干旱內陸河流域生態恢復的水調控機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經過綜合集成,由中科院寒旱所副所長、研究員馮起主持完成,新近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